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含义和价值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 我国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接受教育的学生应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社会正以一种无法拒绝的姿态加速形成,这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挑战。为此,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刚要》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科、课堂、评分——的束缚,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的学习环境之中,综合地习得现实社会及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种种知识、能力、态度的一种课程编制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学科界限的跨学科课程设置,将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面貌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依靠分科教学,注重教师讲解与学生记忆,让学生掌握陈旧的、僵化的、脱离社会实际的知识,其局限表现在诸多方面: 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学科知识也越分越细,却始终不能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2)学科优先、教材优先、教师优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脱节,属于闭门造车。3)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总是以学生记忆的内容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情感体验、发展进步等更重要的隐性学习内容的考查。
正是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这些局限,仅靠数学、语文、英语等分科课程的学习,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难以得到实现。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综合型、统整型课程,整合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强调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探究和实践,符合现代社会知识的产生模式和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课程内容面向学生的学习、生活以至于整个自然、社会,推动学生探索自我、探索自然、探究社会,有效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脱离社会发展的弊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在观察、体验与思考当中发现问题,精炼问题,并且将问题转化为可供探究的课题。在探究过程当中,学生需要依靠已经掌握的知识搜集信息,判断信息并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随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探究行为,以便取得最佳的探究效果。由此,学生能够获得批判思维能力的成长。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有效的处理学生与自身、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它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并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能够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更好的表达自己,倾听他人;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这些,便是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在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人时,及时、准确的分析现状,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这种以灵活应变的态度取代埋怨消极的思想,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给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体验、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借助各种途径和工具完成任务,因此也不可避免的需要应用到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由此,学生能够获得正确的使用工具的态度,掌握相关技能,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带来的数字化能力。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完成分科教学所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达成传统分科教学所不能达成的教学目标。而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