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久以前,“远方”还是个很中性的词语。只是物理位移的变化。没有诗歌,没有咖啡,没有油菜花,没有醉人的小酒馆,更无艳遇、一眼选定枕边人的胡思乱想。老老实实从A地到B地,仅此而已。
彼时无高铁,即使快车最高时速也只有一百二十迈。飞机票与屌丝之间还隔着一万光年的距离。那时更不知免费wifi为何物,手机一掏出来全是清一色的板砖功能机——不能搜附近人,不能撩妹。更不能背着别人假装一本正经,其实暗地里偷偷地看珍藏多年的几部东瀛爱情功夫片。所以一想到要去“远方”,我胃里总会不舒服。
身未动,心已痛。在舟车辗转,机械动力不发达的年代,想爱“远方”真的不容易。木心所谓“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确是大实话。这是农耕文明时代爱情的最好注解。两个人相视彼此便是永久的契约。顾盼之间,一辈子就过去了。
2.
高中毕业以后,要去两千公里之外的东北求学。平生第一次发自肺腑的对“远方”有了初恋般的期许。在二十五个小时的漫漫旅途中,我基本未睡。眼睛穿透厚重的绿皮车玻璃,心早已领先一步到达了那座从未谋面,却似曾相识的目的地。
二十五个小时流逝飘落。我背起行囊走下火车。硬座桌面上留下了十几张我用铅笔草草勾勒出的城市图画。这是一个刚走出家门的少年对“远方”的最初印象。
特意留下。赠予下一位少年。
人生素来如此。一个个“远方”承载了一颗颗年轻心脏的重量。不计代价,无谓输赢。只需到达,便是心安。
年轻真好。简单真好。
3.
午夜接到了友人的电话,哭诉着离婚的消息。我只能倾听。一个大男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像切换幻灯片一般,又重过了一遍他们俩的过往生活。在“回忆”这剂调味剂的作用下,快乐自然变得更快乐,痛苦自然也会变得更痛苦。只是所有这些都已成为幻影,仅剩下聊以自慰的功能。
他们俩曾经是我们这群人进行“爱情励志教育”的最佳样本。男才女貌,一见钟情,恩爱有加,处处撒狗粮。男人最爱展示他为她忍痛刺下的纹身。那是她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他要时刻带在身上。女人最喜欢在朋友圈中发布他们俩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照片。几英寸的数字影像中,他们笑靥如花。
只是我从这些照片中发现了男人衣领上的褶皱,以及女人每个影像中雷同的笑容。
爱情从来都无法生长在从远方传来的千篇一律的朋友圈中。
亲爱的,我们能不能不去远方?
择一城,守一人。不去远方,一样幸福。
4.
不知从何时起,“远方”竟然摇身一变,走起了摩登路线,穿上了文艺的外衣,成为广大文艺青年的专宠。特别是当“诗”和“远方”搭配在一起的时候,更是颜值满满,清雅脱俗,爆发出核能级的剧变反应。
芳草萋萋,碧海蓝天,佳人娟娟,美宅古巷,阳光沙滩……所有美好的事物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咫尺之遥,触手即可得,想想都美。
可见人是多么容易满足的动物。朝三暮四说的不仅是猴子,对于人类同样适用。谁说画饼不能充饥,谁说望梅不能止渴?人类的精神世界强大到连自己都害怕的程度。
我们一边疲于奔命累成狗,一边想着诗与远方休息一下,然后继续累成狗。
我们逐渐都适应了苟且,活成了自己原本最讨厌的样子。那个在火车上用铅笔画画的少年一去不复返,我再也拽不住他的衣角。
好在还有意识里的“远方”。还有几本喜欢的书。还有几个喜欢的人!足矣!
(所有文字皆为原创,严禁一切形式转载及盗用。写字不易,我已委托维权骑士为我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