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给爸爸打电话,他说在村委,村里正在盖老年食堂,60岁以上的老人每顿饭只需3元钱。爸爸的言语之中,充满了对这件事情的期待。想起近期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育儿和养老方面的惠民政策,感觉很贴心。
这两天讲《醉翁亭记》,太守欧阳修带领滁州人民出去游乐,文中最打动我的场景是“伛偻提携”,仿佛看到了滁州人民扶老携幼的欢乐场景。我引导学生回顾在学过的文章中,类似的场景还有哪些。有学生提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同学提到了《大道之行也》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还有同学提到了莫怀戚《散步》中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慢,好像我背上地同她背上地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不管是《礼记》中理想的大同社会,还是陶渊明笔下的美好的世外桃源,亦或是欧阳修笔下欢乐的滁人游乐场景,都不是虚幻的、缥缈的,而是真切的、温暖的,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注,是对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一贯传承。而从语文课延伸到我们的现实世界,不管是老年食堂的修建,还是育儿补贴的发放,不正是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的呈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