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之前还真的从来没有看过美剧,《硅谷》也是我第一部美剧,偶然在虎嗅的文章中看到了这个剧名,觉得内容应该和创业相关,且HBO出品的必然是精品,就花了十天左右零零散散的看完。实话说,这剧太对我胃口了,且有一种上瘾的感觉,就像小时候玩游戏一样,舍不得把剧情任务一次做完一样,每天忍着只看1-2集。资源有限,现在总算理解了那些追剧的人的感受了,满怀期待的等着明年第四季吧。
故事发生在硅谷一个所谓的“创业孵化器”内,其实也就是Erlich的家,主角Richard是典型的硅谷男孩,第一次看到他,脑子里都是扎克伯格的影子,不善言辞但逻辑犀利,满嘴的科技术语,紧张起来那种奇特的结巴让人忍俊不禁。其他角色也都是coder:加拿大人Gilfoyle,巴基斯坦人Dinesh,意大利裔的Big head。就是这几个硅谷“屌丝”,靠着Richard的压缩算法,梦想成就一番事业,可是面临1000万美元收购和天使投资的两难选择之下,Richard甚至紧张到呕吐,哈哈,这就是屌丝程序猿的可爱,钻进技术海洋的他们,可能无暇考虑这么贴近钱的问题,关键时刻还是自诩“乔布斯”的Erlich力劝Richard不要急于卖了算法,而开创自己的公司,并憧憬着以后成为独角兽而在硅谷创造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毫无经验的Richard面对ceo这个职位,从一开始就显得手忙脚乱,错误百出,不过最终也算跌跌撞撞搞定了创业最初的事务,公司也还是叫最初的pied piper(这么一个奇葩名字),即将迎接他们的是TechCrunch和科技巨头Hooli的竞争。危机几乎在每一集里都以各种方式出现,最严重的就是Hooli反破译了pied piper之后,几乎100%copy了pied piper的内核算法,而且产品模块也比pied piper多了很多。眼看就要输了这场比赛,公司前景也一片灰暗的时候,Richard在大家的一次滑稽的争吵讨论中,灵光一现,用了一个晚上重新开发了一套新的算法—“发散压缩算法”。破釜沉舟的一举,带来了惊人的效果,压缩率突破了理论极限,132g的3d文件不到一分钟无损压缩至24g,顺理成章的拿下了TechCrunch的冠军。可想而知,资本在第二季必然会纷至沓来。
第二季基本就是创业公司天使轮之后的A轮所要经历的剧情,产品定位,与投资人的各种纠葛,制作第一个demo,以及关于Hooli的各种诉讼。第二季比较乱,几乎每一集都有不同的麻烦,而解决麻烦几乎也是靠着pp里面每一个人偶然的一个点子,比如Gilfoyle黑了endframe(准确讲是偷了账号密码),与Erlich老友公司的合作、和色情公司的合作,最终都是一团糟,看来只有pp自己的人救自己了,一次意外的直播让pp在网上造成了一定的轰动,而一场官司也意外的让pp重新夺回产权,不过Raviga也掌握了pp超过一半的董事会席位,为第三季他们之间的冲突埋下伏笔。
第三季中pp清除了一切障碍之后,也终于开启了A轮公司从0到1的产品化道路,不过Raviga的Laurie却想让其他人来担任pp的ceo,以代替毫无经验且稚嫩的Richard,这让Richard十分愤怒,甚至威胁要离开pp。虽然最终还是留下当了CTO,但是和新ceo显然无法在经营上达成一致,以销售主导却无视产品未来建设的ceo显然无法打动以Richard为首的技术团队,最终Richard给Barker摊牌了,也间接赶走了他(与乔帮主的经历何其相似,看来初创公司都是这个节奏)。不过A轮的资金也消耗的差不多了,而pp的测试版本虽然用户量激增,可是活跃用户却不多,Jared为了拯救公司花钱买了假用户,不过最终消息也不胫而走,导致众多VC不愿参与pp的B轮融资。剧情到此再次峰回路转,Erlich由于出售Blog发了一笔横财,最终收购了pp~ 拭目以待,第四季pp的一帮混蛋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吧~
看《硅谷》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每个角色是否都有真实世界的原型,然后我搜到了《不可思议的《硅谷》》这篇文章。
Richard虽然长的很像Zuckerberg,但是性格和行为特点上却相差极多,人们大概觉得他只是硅谷男孩的一种象征罢了。其他角色也都有其原型,比如Hooli就是Google,Peter Gregory是Peter Thiel,他的身份甚至被概括成了一行伪代码:
(PeterGregory ==PeterThiel) || (PeterGregory ==PaulGraham)
Interesting~而我感觉《社交网络》中的Sean Parker很像Russ,但文中却把Sean Parker给了Erlich。
有趣的细节很多,这部剧很硅谷,不知国内能否有中关村什么的剧来一战?恐怕不太可能了。。。期待第四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