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赞同一个总统的政见,你可能也会喜爱他的声音以及着装。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这种倾向就叫做光环效应。
很早之前就听到并了解过光环效应,那会自己简单的把它理解为“爱屋及乌”并没作更深入的思考。在第七章里《思考快与慢》讲到光环效应与群体智慧,看完后也并没有比当时理解得更为深刻,每当在下决心写一篇文章时,惰性与自我驱动力之间不断地博弈,年前断更也是败于意志地不坚定,思考力不够动笔也是只言片语写不出的。需要静心并深入总结的事情总是需要自我对抗,总之任何使人成长的事情都是不痛快的。
在写本章总结前联想到一句话“真正的爱是在婚姻之后才开始的”,由此一些想法不断地在脑海中上涌。比如:光环效应对我们生活中的影响是什么?消退后的光环效应是否才是对人更为客观的评价?究竟该如何避免光环效应的偏见?
光环效应下的偏爱与定势效应小的偏见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案例太多了,当我们欣赏某人,或者某人给我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后,就会在心里无限放大我们所喜爱的优点,当某些想法或者处事方式相不谋而合时,那种激动的心情更是溢于言表。这种光环效应在热恋期的男女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彼此眼中的对方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一颦一笑皆是情,一顾一盼皆有意。可是当步入婚姻的殿堂后,浓情蜜意在油盐酱醋鸡毛蒜皮的日常里不再泛起激情的涟漪,当光环效应开始消退,蓦然回首不禁感叹“她/他怎么会是这样的人?”于是我才明白,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源自于光环效应的消退,在光环效应的影响下,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是不客观、不完整的,因为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人,就会把对方联想成什么类型的,系统1会通过比现实更简单却更连贯的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光环效应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偏见在我们塑造对人与环境的看法时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光环效应的影响下缺点总是暗淡与隐蔽的。
同理,我们不喜欢某个人,对方做什么我们都是不喜欢的,任何想法或行为都不想表示赞同甚至还会觉得毫无道理,这种定势效应下的偏见对人的评价同样不够客观与完整。
发动群体智慧消除不正确的关联
詹姆斯.索罗维基所著的《群体的智慧》里讲,一个人单独完成这个任务的效果并不理想,但一群人共同作出判断时准确率就很高。只有在每个人的观察相互独立,每个人所犯错误之间不相关联的情况下,降低错误的奇迹才能出现。但是如果观察者持有相同的偏见,就算将他们的判断汇总起来也难以降低错误率。想要从大量证据来源中获取最有用的信息,应设法使这些来源相互独立。
因此如果想避免光环效应与定势效应的影响,发动群体智慧综合判断,但前提是在不含偏见的情况下才会有客观的结论。不过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首先我们得先意识到自己受到了 光环效应与定势效应的影响才能发动群体智慧的力量,任何事情如果意识不到其中的存在的偏见一切方法也是徒劳,所以要多学习多思考,你得知道系统2很懒你得付出努力。
文章的最后还是有必要把书中关于群体智慧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提出来说一遍,在开始讨论某个问题之前,应先让与会的每一个成员各自写下简短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可以很好地利用了小组里不同知识和见解的价值。而开放性讨论这一常规做法总会注重那些发言早而又强势的人的意见,使得其他人一味附和他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