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由诺兰导演的跨时巨作《敦刻尔克》在我脑海重新引起了一场关于“生与死”的思维风暴。在无情的战场上,“生存下去”是扎根于每个人心里的执念。他们是士兵,但在战火的无情中;在失败的绝望里;在死亡的威胁下他们是个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三个角度叙述的战争死死的压在每个人的心头;轰鸣的炮火响彻在每个人的耳畔;可怕的颜色深深印在了每个人的脑海;多角度的景别让每个人心灵震撼。
心跟声音动。音乐至始至终都伴随着整个影片,愈来愈高的声调是每个战士心底的恐慌,没有人希望自己被抛弃,被当作炮灰,最后漂浮在海面;愈来愈急的旋律是每个人心中的欲望,谁都希望活下来,为了这个希望他们达成共识来排除异己,用一个个借口来掩饰生存的欲望。虽然影片的各个部分音乐不同,但都是相同的“永升调”,这是面对死亡,士兵们用生命奏响的乐章。炮火的声音响彻在每一个人的耳畔,每一次响起都会带走一些生命,留下一些恐惧。飞机的轰鸣声围绕着士兵们,牵扯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士兵们可以通过飞机声来判断敌友军,能通过声音感受到来自空中的胜利。而士兵的情绪又带动着我们观影者的感受。不得不说,诺兰确实是将声音运用的出神入化。
灵随叙述始。三个角度的叙述方式作为本片的最大亮点,确实是让笔者不得不惊叹诺兰的鬼才。影片分别从:海、陆、空。三个角度叙事,其中空军角度最快,路次之,最后是陆路。三个角度存在着巨大的时间差,比如故事的开始是前一天的陆地部分,然后是第二天的空与海,最后导演通过改变叙事角度的速度来让三个角度相互交融,打造出了一个完美的结局。私以为,诺兰从三个小主体的视角来反映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一个成功的战略部署,振奋人心的同时留下了悬念,让观影者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留出时间和空白让他们思考。让他们整理三个角度信息来还原史实,最后交融三角度的信息给出结局。这正是诺兰这部大片级神作的优秀之处。
感自景别出。影片中多采用大远景和特写。广阔的沙滩上,一排排的士兵整齐的列队;远处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散落着几艘驱逐舰。宏大的远景中,战争就像大海一样,不断的侵蚀着沙滩退去后又留下一摊白色的泡沫。飞行员在空中俯视的海面,星星点点的生还者靠着救生衣漂浮在水面上,这就是战争,真实的、无情的残暴的战争。飞行员的特写与他看到的远景相呼应,他的专注,他的努力。他以绝对的技术和骄人的战绩回应了万众瞩目的期待,他为逃生者带来了希望也向笔者展示了人性的光辉。诺兰将战争用大远景留在每个观影者的心中,再以特写将人性的美好印入每个人的心灵。感动,由此而来。
情由颜色透。褐色的军装,严阵以待的军人,蓝色、黄色、褐色、白色相互排列,相互交融,组成了一幅美妙的海景图。深邃的蓝色,这是一道天堑,阻隔了士兵回家的道路。幽暗的蓝色将他们包裹住,他们能做的只是排列在毫无生机的黄沙之上,为了那一丝生存的希望。空军身上的白衣是希望,是战争结束的希望,是回家的希望。死亡,是黑色的,就像船被击毁后漏出来的汽油,生命的军绿色在黑色的笼罩下愈显的无助,他们在黑暗的阴影中漂泊,直到挂着白底英国国旗的小船到来为他们铺了一条通往家的道路。颜色是本片的一大亮点,诺兰用颜色来反映人物的心情,再将它传出荧幕,直达观众内心,引人深思。
《敦刻尔克》确是一部好电影,不论是三角度的叙述手法,还是颜色、景别和声音的运用都称得上“神作”,也不枉网络上的极高评价“诺兰出品,必是精品”。是的,这样鬼斧神工的手法若挂着诺兰的名字就显得正常了。
201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