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那天,我看到某微信群流传的这张图,很有意思,于是转发到朋友圈,很多人点赞,也许是太有共鸣了。
人的期望值就是在一次又一次被打破和失望中降低的。
还没有孩子时,我不止一次发誓,以后一定不会对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更不会打孩子。
生完鲁尼的前五年,我一直以为自己做得不错,不敢说是百分百完美的妈妈,自评90分大概是有的。
那时只有一个孩子,生活压力不大,我对待鲁尼总是很温柔而有耐心,即使高需求的他经常“无理取闹”,我也从来不发火。
我不懂小区那位三个孩子的妈妈,为什么整天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对孩子大吼大叫,当她说“你要是有三个孩子就知道了”时,我心里还不以为然地“呵呵”了两声。
直到今年,小贝出生,我的生活重新陷入喂奶-哄睡-换尿片-抱娃的无限循环中,鲁尼又进入了狗都嫌弃的六岁,我才终于体会了什么叫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我经常情绪失控,忍不住对鲁尼发火,甚至有一次打了他。
回忆起来,那不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吗?
有时是在哄小贝睡觉时,鲁尼突然大声叫了一句“妈妈”;有时是因为鲁尼弹钢琴时坐姿不端正;有时是因为鲁尼用完剪刀没有及时放回抽屉……
每次发完火,我心里更不好受,一开始是内疚、自责,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挫败感: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好,还怎么教育孩子?
我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温柔而有耐心,我发起火的样子,一定不比那位三个孩子的妈妈好多少。
看了丹尼尔·西格尔的《全脑教养法》后,我认识到,正如孩子容易受下层大脑的控制而乱发脾气一样,我们大人在紧张的压力下,也容易受到下层大脑的控制,瞬间失去理智,难以控制自己。
在我难以控制自己情绪时,我也尝试暂时离开孩子、做深呼吸来让自己冷静下来,等自己的上层大脑恢复运作后,再跟孩子沟通。
的确,这样做减少了与鲁尼的很多争执,至少我没有再打他。
可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一旦我感觉事情很多、压力很大时,我还是忍不住会烦躁、发火。
为什么会这样?我的情绪从何而来?有“断根”的解决之道吗?我开始不断地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上周,鲁尼连续发烧几天,最高时39.4°,一开始社康中心的医生诊断是扁桃体炎,可是吃了两天头孢之后烧还是不退,搞得我心烦意乱,啥事都不想做。
我很担心他得了最近流行的乙型流感,于是再次带他去了医院,可是儿科挤满了人,等了很久还没叫到我们。
我开始烦躁不安,在诊室门口走来走去,内心渐渐对鲁尼生出诸多抱怨:“都是因为元旦那天饼干吃多了,早知道就不给你买了……之前带你去人少的社康中心看,一听要抽血你马上吓得逃回家了……现在也不知道要等多久……我今天的文章都还没写呢……”
鲁尼坐在候诊区的凳子上,蔫蔫地、轻声地叫着我“妈妈,过来,我怕”,可是我一点也不想理他。
等到他叫第三遍时,我冲口而出:“叫什么叫?我不是在这里吗?”态度极不耐烦。
鲁尼怔住了,满脸委屈,似乎在说:“妈妈,你不爱我了。”
望着他眼眶里打转的泪水 ,我的心一下子软了。
这时,我的上层大脑起作用了,像是灵魂出窍般,我感到高处有一双眼睛正在俯视着自己。
我突然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我的妈妈,生了四个孩子,那时家里穷,爸爸又经常外出打工,从来不过问家里的事,所以妈妈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家务、干农活,有时候还要去打零工赚钱,非常辛苦。
生活的重担时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对我们大发雷霆,对我们一点都没有耐心,有时多说两句话就会惹恼她,在她面前我总是显得战战兢兢的。
在外人面前,她时常表现得坚强而开朗,可实际上她的内心却脆弱而悲观,情绪极不稳定。
每次跟爸爸吵完架,她都会到我们跟前,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地哭诉她有多么辛苦,还经常抱怨命运对她的不公,当我们犯错时,她甚至会说出“要不是生了你们几个,我的生活怎么会那么辛苦”之类的话来。
我一方面非常心疼和同情她,另一方面又讨厌她的悲观和易怒。
因为穷,她把物品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是我不小心打破一个碗,那肯定要被她骂上半天,这让我时常怀疑她是否爱我。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农田割稻谷,天黑要回家时,我的鞋子却找不到了,妈妈立即一边对我破口大骂:“败家子!短命鬼!”一边着急地到处找鞋。
当时,我可能也就七八岁,完全不懂丢了一双鞋对于妈妈意味着什么(可能做一天零工也赚不回那些钱吧),我只是委屈、羞愧、无助地一直哭一直哭,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火,难道我还不如一双鞋子重要吗?
想到这些,再看看鲁尼现在的样子,不就是当年的我吗?
我曾经最讨厌妈妈的暴脾气和爱抱怨的性格,可是现在我竟成了她!
小时候的我,因为害怕失去妈妈的爱,所以对她的责骂从来不敢反抗,而变得越来越胆战心惊、小心翼翼。
在别人面前,我也时常表现得很乖巧、很懂事,从来不跟人争执、翻脸或是吵架,总是一副“老好人”的样子。
可是我内心却积聚了太多的委屈、抱怨和怒火无处释放。
有一次,我做了一个梦:班里的一位男生不知道说什么惹恼了我,我立刻拍桌而起,大叫了一声,所有同学都愣住了,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我生气,而我却笑了,那种回击的感觉爽极了!
可是,梦终归是梦,现实生活中,我依旧是那个总是面带微笑的“老好人”。
我用力压抑住自己,不想变成妈妈的样子,可实际上,妈妈对生活的态度和反应,却早已深入我的灵魂中,在我遇到相似的生活压力时,我灵魂中的“妈妈”就像是找到了裂缝的岩浆,瞬间喷涌而出。
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焦虑、烦躁,其实跟鲁尼的表现好坏一点关系都没有,根本原因是我糟糕的童年经历一直存留在我的脑海里,影响着我对事物的看法和对待孩子的方式。
想到这,再看着鲁尼无精打采想要哭的模样,我顿时心生爱怜,走过去把他抱在怀里,轻声地在他耳边说:“对不起,宝贝,刚才妈妈突然感觉很烦躁,但是跟你没关系,妈妈很爱你。”
这并非是我第一次因为生活琐事烦躁,可这却是我第一次觉察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避免了与孩子的再一次冲突,这得益于我最近在练习的一种能力——元认知。
第一次看到这个概念其实是在「得到」APP上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里,这里插播一句,「得到」上很多优质的付费课程,强烈推荐爱学习的你们下载来看看。
那么,什么是元认知能力?
就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说起来有点拗口,举个例子,元认知能力弱的人,生气的时候,完全被自己的情绪控制,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生气,更意识不到自己为什么会生气。
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呢,能迅速意识到自己在生气,同时控制大脑去思考“我为何会生气”,之后进一步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
这就好像有另一个清醒的自己,站在高处,拿着望眼镜在观察情绪失控的自己,你的表情、心理活动以及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被那个清醒的自己看得一清二楚。
有观察和研究表明,控制情绪几乎是徒劳的,冷静常常不是控制情绪的结果,而是“认清情绪来源,并找到解决方案****”****的结果。
认清情绪的来源,这一过程,就是在调用你的元认知能力。
这大概就能解释,我们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忍不住对孩子发火了,根本原因是你从来没有调动过你的元认知能力,认真思考过发火的根本原因!
只要你稍微调用一下你的元认知,你就会发现,大部分时候,并非是孩子的行为惹恼了你,而可能只是因为你那天刚好来了例假心情烦躁,也可能是因为你刚被老板严厉批评,也可能是孩子的行为激活了你对过往某段经历的痛苦回忆,导致你迁怒于孩子。
所以,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不是你冷静下来就可以的,我们需要的是通过刻意训练,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那该如何刻意训练呢?对此,李笑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
1、坐享
坐享是李笑来老师创造的一个词汇,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冥想、打坐、禅修等等。方法很简单:
找个计时器,定时15分钟以上(以后再慢慢加长);
找一个舒服的姿势(最好挺直脊背);
闭眼,缓慢均匀地呼吸;
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你的呼吸上。
看起来很简单的动作,做起来却不容易,我时常坐着坐着就走神了。
李笑来老师说,恰恰是这种不容易,才是整个刻意训练的核心:你的元认知能力被激活,然后你在反复使用它去调整你的注意力,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一个地方。
这种训练就像是在做大脑体操,通过刻意练习,会让你的元认知能力越来越强。
2、兴趣——主动的全神贯注
每个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都很容易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全神贯注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看电影、打游戏时属于被动的全神贯注,而要提高元认知能力,必须是“主动的全神贯注”,即专注于提升某个特定技能。
在全神贯注地磨炼任何一项技能时,元认知能力彻底放松,注意力全部用来去感受每一个感官的刺激,进而调动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意识和理解,这个过程就会刺激大脑皮层形成更多的沟回。
对我来说,最容易进入“主动的全神贯注”的活动是阅读。当我拿起一本感兴趣的书时,我很容易进入书中的世界,忘记周围的一切。
其次是跑步。跑步的时候,我会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上,随着一呼一吸有节奏地迈开双腿,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
当然,你也可以找到自己喜爱的事去尝试一下这种忘我的专注,对于锻炼我们的大脑作用巨大哦。
3、不断地反思
每天花上10分钟的时间,回忆一下当天做的事情:
想想自己当时的想法或做法是否正确?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种想法从何而来?
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结果?
琢磨一下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再想想那些影响因素有没有根据和道理?
反思,不仅是元认知能力的刻意训练方式,也是调整情绪的根本。
“我很生气”和“我知道我现在很生气”两者有巨大的差异。前者只会让我们越来越生气,后者却因为元认知能力被激活而把注意力转向“我为什么生气”,因此我们更能深入自己的内心,察觉到情绪产生的根源,进而想办法去解决。
反思的过程也是我们控制大脑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控制住大脑去集中注意力思考,进而把注意力放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这也是我们不断运用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刚开始反思的时候,我们的脑子也许会很乱,很难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最好的办法是记录下来。
积累一段时间后,我们再翻出一周前、一个月前、一年前的思考过程来对比,肯定会发现大不一样了。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李笑来老师给我们提供的三个提升元认知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集中注意力。
这一点跟丹尼尔·西格尔在另一本书《第七感》中提到的通过集中注意力来改变大脑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第七感的概念是丹尼尔·西格尔提出来的,类似于元认知,但比元认知包含的范围更广,它不仅包括对自身认知的认知,也包括对他人心理的认知。
著名的“情商与社交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称其是继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之后,最重要的理论!
丹尼尔·西格尔在书中写到:
大脑会对经验作出响应,产生物质层面的改变。刻意的努力、集中的觉知以及专注都会带来新的心理机能。经验会刺激神经放电,转而引起能促进神经元之间建立新连接的蛋白质的生成,这个过程被称为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并不局限于在童年期,它会持续一生。这意味中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都可以锻炼来改变大脑,从而提升自己的第七感。
关于集中注意能引发大脑改变的证据有很多,比如:
出租车司机的海马变大了,而海马正是掌管空间记忆的;小提琴演奏者的左手经常要快速而准确地按弦,因此表征左手的大脑皮层发生了惊人的生长与扩展。
书中还提到一个案例:
16岁的乔纳森,患了躁郁症,总是企图自杀,这种情绪失常显然超出了正常的青春期躁动,他妈妈带着他找到丹尼尔·西格尔做治疗,西格尔没有选择传统的药物治疗,而是让他通过冥想、有氧运动和记日记的方法,让他观察和反思自己的身体和内心。
经过6个月的努力,乔纳森情绪躁动的大多数症状消失了,因为通过刻意训练,他的前额叶中部的整合神经纤维生长了(前额叶中部有调节情绪的作用)。
以前我总以为冥想、打坐是宗教的东西,从来不相信它有什么神奇的效果,但是李笑来老师的自身实践加上丹尼尔·西格尔的最新脑科学研究结果,却刷新了我的认知,让我对其笃信不疑。
为了孩子和自己的幸福,2018年,我们一起来提升我们的元认知和第七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