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行动家 人物模型

第三章

人物模型,之前认为,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痛点,解决问题,像是起点,后面知道,其实也是终点。。。

现在看来,人物模型是提炼出使用产品的人,以及他的动机和需求。这样有助于了解他的三个需求层次,为了了解用户的目标,诺曼提出的,本能需求,行为需求和反思需求,特别神奇的是,对应到设计流程里,就是用户想要什么样的感觉——本能(情感化设计,什么产品需要传达出什么感觉,容易入手的简单的简洁的界面视觉,或是炫酷的视觉、独特的触觉和愉悦的听觉);用户想要做什么的最终目标的功能——行为;用户想要成为什么的人(人生目标)——反思。苹果就满足这三个层次的需求,简洁的外观,光滑柔和的触感,简单易上手,让人觉得自己很聪明,方便与他人连接,听自己喜欢的歌,把高科技放在手边,把手机和MP4结合,把与人交流和音乐体验的情感共鸣结合,怎么想都是很一个酷的,很与众不同的事,满足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人生目标。

提炼人物模型,相比于只研究痛点和功能点,优点在于如果谁都讨好,谁的痛点都满足,当资源不足时纠结服务那一个,也许会做了很多,但谁都不舒服,增加其它用户的认知成本,不如只优先服务最核心一类人,有确定的用户,先是要找到核心客户,找出核心客户的目标,再找核心客户的痛点,行为模式,再让产品配合用户达到用户的目标。

找目标是从用户的行为模式而来,行为模式来自多个用户的多个行为相识点,行为相似点来自多个用户的使用产品周期的日常生活,从多个行为模式中归纳出相应人物的特点,得出多个人物模型,在对人物模型分主次,分完主次,就是讲个小故事,小故事里人物有简要的特征,有动机(痛点),有生活的背景,能力。。。

后面“”实践中的人物“”,“人物模型的量化”,“机构中的人物模型“,“其它设计模型“”都没看,可惜时间不够样的。。。”

临时人物模型

如果时间、资源预算不够时的简化版人物模型,

想清楚用户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偏向于任务画像,更关注怎么满足客户需求,

临时人物模型的获得来源:依赖设计师对用户行为、动机和目标的仔细的揣测,利益相关者和主题专家的了解,现有的市场数据,

有比没有强,有助于产品团队聚焦于产品的特性和行为,

要有数据支撑(现有的市场调查、领域研究、主题专家、领域研究或类似的相关模型),否则影响聚焦的是否是正确的设计目标,容易漏洞产品与众不同的关键行为(避免使用典型),比较难获得非相关人的认同,让领导者更不使用正式的人物模型

要注意:要强调这个方法的临时性,视觉呈现上用素描而不是照片;注重行为和目标,而不是人口统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