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儿童教育

一个人的成长教育,大致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儿童时期大部分是家庭教育,少部分是学校教育,至于后两类则暂时不列在儿童教育之中。儿童时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有着无穷的可能性。那么,这个时期孩子的行为都是怎么形成的呢?

1.家长的身教言传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因为孩子从出生后到7岁左右,是他们初次养成习惯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孩子学习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一旦养成习惯就很难改变。所以,如果这期间孩子养成的是好习惯,就会受益终生。

中国很多家长经常会犯的错误有:过于保护,要求孩子做到但是自己总做不到等等。过于保护是说,因为怕麻烦怕孩子受伤等等,总是有意无意地限制孩子,比如,当孩子想玩泥巴的时候就哄骗孩子使其避开,当孩子跌倒了又责备地面或是其他东西······这样一来,第一使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会渐渐减少,第二会使其从小就养成转嫁责任的坏习惯。

“自己做不到又总是要求孩子做到”是说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严格却对自己的要求松懈。因为张爱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导致很多家长早早就将孩子的教育提上议程,各种报班学习,让孩子本来应该快乐玩耍的童年早早地被各种各样的课程占用。可是,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又在做什么?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打麻将,有的负责任点的就在旁边监督孩子。

我总觉得,任何行为,都不如自己身体力行使人信服。就像我喜欢看书,因为我的父母只要有时间就会倒杯茶看看书,当我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对书产生了好奇。所以说,你要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那最好你自己首先是个怎样的人。

子曾经曰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家长本身言出必行那即使没有要求孩子,孩子也能诚实守信;相反的,如果家长本身不作为却总是要求孩子做到,那么即使孩子表面上做到了,内心肯定也不情不愿。

2.周围环境的影响

英国伦敦大体上划分为4个板块,西边是富人区,北边是中产,东边和南边是贫民区(东边印巴人聚居区,南边黑人聚居区)。富人区地广人稀,基本大家都开车出行,走路的话可能很久都看不到人;而贫民区则走哪都是人。按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肯定人多的地方更安全,其实不然。英国警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犯罪率高的地区除了市中心的旅游区域就是东区南区,而看起来很“寂静岭”的西区反而犯罪率低到近零。

不同区域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素养也不相同。在西区,我曾见过家长让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非常严苛地把自己的垃圾(一只雪糕)分类放进垃圾箱中(就是把木头柄放进可回收,塑料包装放进不可回收)。而在东区,垃圾遍地都是,大人们随手丢,孩子们就更没那个环保意识了。

并不是只有英国是这样,中国很早就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傍,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就是说,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一人拉扯他长大。最开始住的地方离坟墓近,所以每天跟着小朋友学那些丧葬人哭哭啼啼,他老妈一看,这可不行,后来就先后搬家到了市集和屠户附近,结果孟子小朋友就每天学着商人和屠户的样子玩耍。孟子他老妈觉得不适合小孩子的身心发展,于是又搬家到了学校附近。每个月初一,官员们都会在文庙前行礼跪拜,孟子也跟着学。这时候孟子的老妈才松了一口气,从此定居于此。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狭隘的环境中成长,视野也会受局限;而在良好的氛围下成长,孩子就会有不一样的明天。就像利希滕伯格说的那样:“人的素质都相同,只是环境产生差异而已。”

3.学校的后天教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除了家里,就是学校了。对7岁以下的孩童来说,幼儿园的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反而是十分重要的。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说:“在幼儿园。”记者赶到很惊讶,随即又问:“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

诺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午后要休息;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学习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无独有偶,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和拉里佩奇在电视台接受访问时候,也给出了和上面故事中诺奖获得者同样的答案。他们说,正是他们所就读的蒙台梭利小学那自由自在的学习模式,积极鼓励的输入方式,让他们从小就学会了:自己的事,要自己负责,自己解决。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从一个儿童的行为举止,可以大致看到未来成年后他会成为怎样的人。可能有人觉得这种判断有失客观,但我却觉得这是一条普世规律,古今中外,皆然。正因如此,才更应该重视和紧抓儿童教育,为孩子的一生奠定下好的基调。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