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教育导论 - 草稿

第一章,思维教育的意义

人类思维创造知识,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思维将客观的原材料加工归纳总结然后形成知识。

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思维,让学生掌握思维能力,学会运用思维,自己进行思考来解决实际问题。先让孩子去思考,去感悟,然后得到知识。

创新思维能力是正常思维能力较为发达的积极结果,优良品质,并不是一种思维类型,是不能培养的。一个人分析,综合,想象推理等思维能力发达了,自然会有所创新。

第二章 思维教育的内容

人的思维需要不是孤立出现的,它来自问题,来自人的好奇心,来自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来自社会实践,需要培养。

思维是从问题(需要,任务)开始的,如果没有遇到问题,人就不会主动思考,要发展人的思维,关键是给他问题,让他的思维有压力和吸引力。

思维形式:表象,语言,概念,判断,推理。

系统的思维能力,本书分为20种。

1:分析能力

分析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分析能力的分解:实体存在的分析,过程的分析,关系的分析,精神现象的分析,知识的分析,语言分析。

2:比较能力

3:分类能力

4:记忆能力

5:计算能力

6,语言符号能力

语言水平发展较高,思维水平才能较高。

学习课程,首先要做到对于学科术语符号会读会写,听得懂,记得住。

7:归纳和概括能力

归纳压缩后得到的往往是本质规律,概括压缩后得到的主要是基本的核心的内容。

8:抽象能力

9:综合能力

10:演绎能力

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原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思维能力。

11:联想和想象能力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知识贯通的重要体现,前后勾连,温故而知新,是知识贯通的好办法。

12:转化能力

13:解释和论证能力

交流能力强体现在会找出与对方共同的信念,取得对方的认同,然后再说自己的观点,推销自己的意见。

与孩子爸爸沟通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埋怨,我们俩的目标一致,方式方法认知不一样,常有分歧,我不屑于跟他解释,觉得他不懂还乱说,是我自身交流能力有问题。

14:反思能力

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对知识的总结发现的,不是老师直接交给你的,所以反思很关键。

学习是反复的过程,不是学过就完结了。自己常常书看过一遍了然后就放一边了,对知识的总结反思较少,有些书看过就忘掉了。

15:质疑能力

提问,质疑,批判,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内在动力。

16:判断能力

17:建模能力

18:观察能力

19:方法,工具运用与发明能力

20:程序思维能力

对于睿睿的教育问题,要有计划,那么怎么制定一个正确的计划呢?



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最后让学生成为能独立思考和有思想,善于判断的人。

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对自己的结论要坚持,不随波逐流,轻言放弃。自己的思考结论,一定有些道理,即便不是标准答案,深入分析,也会有很多教训。


第三章  思维教育的实施

营造促进思维发展的微观环境:家庭里可创造一种轻松的,自由民主的氛围,小朋友与大人是平等的个体,大人要学会对小朋友的尊重,学会倾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