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之前先做下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你们的知心小姐姐花子, 一个不大称职的妈妈,宝贝女儿小米目前4周8个月。作为职场妈妈,我其实一直很愧对她,因为工作全职也为了老人家抚养她方便,她和我其实是分开两地的(我在泉州,她在福州)。
她出身的前7个月,在我身边纯母乳喂养,接下来的时间就基本都和公公婆婆在福州(除了部分节假日和寒暑假)。在她成长的这四年,2015年我在海南出差11个月,2个月见她一次,2016年上海出差2个月,期间因为工作关系,不间断的出差和工作外出,所以我特别珍惜和她一起的时间,尽量能多点时间陪她。每个周末基本都会争取回去看她,工作因为是单双休,如果是周末放假一天,那我就周六晚上回去,周一一早回泉州上班。所以她虽然5岁了,但是我和她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估计还不超过2年。
小米的抚养教育重担一直是公公婆婆担起,很多人都说父母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隔代教育有诸多的问题,我倒认为不同的角色其实也会给以她不同的影响,作为父母一辈子有千万次可以教育或者影响他们的机会,所有我觉得应该为“隔代教育”辛苦付出的老人家们正个名。老一辈的身上其实有很多中国的传统美德:爱国、勤俭、守时、担当,作为孩子身边的亲人,教他们如何识别“边界”分辨“善恶”应该才是根本,即是所谓的“温柔而有边界”、“从善如流”。
啰嗦了这么多,也想表达下对两位老人家悉心培养的感激之情,虽然小米和我相处时间不多,可能是因为人天生有母爱的牵连,也有可能是我从小到大没有凶过她,也或者我可能真的“俘虏小朋友”有术,我和她关系其实一直很好,她很粘我,喜欢和我沟通喜欢和我玩,我和她心很近。
如果真是的俘虏有术,那么我可以分享几点我的小经验。
一、由衷赞扬
赞扬在百度词汇里,是指对好人好事公开称赞。我认为无论在亲子关系里还是在日常社交里,我认为沟通中赞美、表扬、认同比质疑、说教、批评有效。生活里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比如小朋友被我们表扬的某个行为后,接下来他们基本都会下意识的去表现这个行为。
小米我是从她一周四开始教她画画,从单一线条开始教,过程中我有刻意的去赞扬她有进步一些细节,称赞小朋友我个人觉得可以多点具象的。比如:宝贝你今天画的这张画很棒,把小兔子的眼神和动作都刻画的很到位;小米你今天画的是哪个动画片的图案吗?很有想象空间,色彩运用很棒……说到这我来传几张她的作品,估计每个妈妈都和我一样,都觉得自己的宝贝是全世界最棒的。
记得有次参加家长日活动,她班主任和我说:小米最近在学校表现很棒,特别是有次表扬她笑起来很好看之后,她最近表现更好了,看到老师和其他小盆友,都会咧着嘴笑。
不难理解我们其实都喜欢被称赞、被认同,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因为认同而产生粘性,说到底层是因为我们自古就有期望被认同的因子,不管是认同其社会价值还是个人价值。
举个例子:有间老人院里原本死气沉沉,人之将死的气氛,院长为了配合社区活动,让社区年轻人可以在老人院,向相关工作经验的老人沟通取经,这个无意之举让老人院变得活力朝气。为什么呢?因为老人的价值感被认可调动了。 量子力学讲求能量场,就像中华武术的打通任督二脉,自发、自主、主观能动性的动力才是无穷的。而我认为认可是激发其动力的有限途径之一。 所以我们多点学会发现美、学会赞美身边的人。
二、制造粘性
粘性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忠诚、信任与良性体验等结合起来形成的依赖感和再转化的期望值,依赖感越强,粘性越高。
父母与子女的粘性,这是遗传学基因上本来就兼具的,但是如何从日常生活里建立相互习惯与心里之间的粘性呢?
这点对于我尤为重要,因为我只有周末和她在一起,所以为了让她和我不疏远,我经常设置一些生活细节,然后重复体验互动来产生粘性。(简单举几个例子)
案例一:让小朋友亲吻你的脸颊,我一般这样循序渐进,当她亲你脸颊时,我故意说:ei yi 怎么没有声音呢?(表情故作很惊讶),这时候小朋友一般会故意再亲你一下无声的,那我再接着说:这就奇怪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声音呢?这样对话一般都能调动起小朋友的好奇心,那么她一般会继续无声的再亲你,这时候我就更惊讶的说:怎么这么奇怪呢,就是没声音。根据小朋友的耐心,几番和她这样的互动后,最后她一定会给你一个响当当的吻,这时候我们可以补充一句:哇 太标准了。这样的互动我一般每周回去都会安排,而小朋友则基本上都会根据步骤来互动…而且他们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结局他们知道哈哈。
案例二:一般我们家里房间与洗手间都会有一定距离,我一般带她去洗手间,都是设置好的互动环节:背着她,然后走白雪公主舞台剧里的恶姐姐的步伐(背着她一扭一扭的)。嘴里念叨:嘿哟嘿哟…
案例三、可以设置属于你和宝贝之间的专属游戏,比如:我经常陪她玩,我坐在床上,她负责用被子把我埋起来,然后我得喊救命,最后肯定是她救了我,我们给这个游戏定义为:雪埋游戏。技巧:我每次得装做我不知道会被埋,然后得大声呼叫救命~还得很惊讶的说:哇谢谢宝贝你救了我……每次和她玩这样的游戏,她都能笑到前俯后仰,我和她之前游戏有很多,而且都是她取得名字:名题游戏、大头娃娃……
三、表达爱
我们受传统文化影响,对于直白的爱还是难以启齿的,一般对于表达爱都比较含蓄。我来分享下我如果让小朋友推动爱的氛围,主要通过编几首歌:
1.教小朋友唱:宝贝宝贝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然后接着让她转变角色的唱:爷爷爷爷我爱你 就像老鼠爱大米……教完这些歌你就会发现,小朋友经常很欢乐的唱,因为这首歌里面有小朋友熟悉的动植物……既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
2.让小朋友成为家里关系的润滑剂,我会编些顺口溜:
我:宝贝宝贝 妈妈的方向是什么?小米:妈妈的方向是米饭(因为我经常喂饭)
我:奶奶的方向是什么?小米:奶奶的方向是衣服。(奶奶天天收拾衣服)
我:爷爷的方向是什么?小米:爷爷的方向是大炮。(爷爷以前当兵的)
我:那爸爸的方向是什么?小米:爸爸的方向是酸奶(因为他的哄娃神器就只有酸奶)
我:那宝贝的方向是什么?小米:我的方向是大家满满的爱❤
3.为了让她多理解:父母是因为生活工作的需要,周一至周五基本不在身边,我还编了一首生活歌:你上学,我上班;你放学,我下班;你放假,我也放假,然后我们一起笑哈哈……可能因为经常和她一起这样欢唱,也可能因为经常和她说因为我们需要赚钱需要上班,不然大家都没有钱吃饭了,所以她特别能理解我们为什么平时周一早上或者周末会离开,基本不会出现哭泣与阻挠,而是很平淡有礼貌的和我们短暂道别…
在这里,特别需要提的是孩童时期安全感的培养特别重要,原生家庭里缺失的感受,会影响我们一生,我们从小缺失的感受会在成人时期的婚姻里生活里去索取,经常不自主的进入那个情绪区,比如从小父母比较溺爱的孩子,长大往往容易缺乏独立与换位思考,从小父母不够关爱的孩子,长大往往不够自信容易自卑容易需要外在求安全感……
每个家长其实都希望能成为小朋友心里的榜样抑或知心伙伴,我个人是认为我们多点用心、多点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互动与沟通会更能俘虏他们的心❤。所以多编造一些歌曲、顺口溜和小朋友互动,我觉得挺好,参与融入感比较强,也会让家庭的氛围更轻松。
就写这么多分享给大家了,因为每个宝宝特质不同,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只是希望能大家能有一点启发,希望未来的你会看到妈妈笔下的你多可爱。(to 小米,你一直是个很有主见的女生,希望在教育的路上能与你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