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篇名为《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女孩,长大后会怎么样?》的文章,文中作者的描述让我有了很多的共鸣,因为我也是个从小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子。
从心理学上说,母亲在孕育孩子的时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性格。三十年前,当我在妈妈的肚子里悄悄长成的时候,妈妈正经历着她一生最严重的黑暗和无助。那些年妈妈刚生下姐姐,我便在第二年来到这个世界。那时还没有分家的爸爸、小姑、大伯住在一起。大伯是个四十多岁才结婚的怪人,小姑则是个喜爱抽烟、打口哨的跋扈女人,爸爸和妈妈结婚后原本贫寒的家却莫名地飘摇起来。大伯、小姑开始不断地与妈妈发生摩擦,性格要强的妈妈当即决定分家过。可是分家那天四个人却爆发了一场大战。爸爸把大伯的脑袋打破,大伯打了妈妈一个耳光,妈妈和小姑撕扯在地上。那些年,爸爸要外出打工,而在那一场大战后实在待不下去的妈妈便回到了姥姥家。那时候的农村流行这样的说法:出嫁的姑娘再回娘家会对自己兄弟不利。起初,心疼妈妈的姥姥姥爷并不太在意这些。后来,我那奇葩的七舅妈天天来姥姥家闹,卧病在床的姥姥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自然对妈妈多了脸色和责难。那时挺着大肚子的妈妈包揽着全家人的伙食,笨重地烧火做饭,活得小心翼翼依然得不到那个大家庭的欢迎。寄人篱的孤苦让妈妈总是天不亮就坐在天井里暗自垂泪,我想,或许我的多愁善感和胆怯的个性早已在未出生时便已深深地烙在了骨子里吧。
很不幸的是我还有一个强势伶俐的姐姐。即便是姐姐,同样小孩子的我们吵起架来她也会“六亲不认”,不够聪敏又脆弱的我每每总是会率先败下阵来。记忆里童年的我总是躲在角落里跟姐姐堵着气,听孩子王的姐姐领着其他小伙伴玩闹,一个人暗自伤心。时间久了我也就习惯了这样的形单影只。似乎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天空就少了些颜色,而我的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安静甚至寂静。不知道是不是软弱的孩子容易被欺负还是怎么的,小时候的姐姐和弟弟总是合起伙来捉弄我。依然记得上学前班的我背起书包离家出走的一幕,那时姐姐和弟弟一起骗我说我不是妈亲生的,我便当了真,哭着去找自己的"妈妈",最后好歹被妈拽了回来。记得小时候的我特别爱哭,因为说错话爸爸开玩笑似的做了一个要打我的手势我都会躲起来偷偷掉眼泪。我似乎比其他的孩子敏感许多。小学时候的我特别害怕老师,也总会被男孩子欺凌。一年级时位子后面的那个邋遢男生与他的妹妹一起抓着我的头发打我的噩梦直到现在还那么清晰,只是为什么我都不知道反抗呢?那时候爸爸为了养活我们姊妹三个辛苦地在外面奔波,没有爷爷奶奶帮衬的妈妈只能自己拉扯三个孩子,还要自己侍弄地里的庄稼,常年的辛劳让妈妈的身体越来越孱弱。瘦到皮包骨头的妈妈时常地去医院或者打吊瓶,儿时每每看着躺在床上输液的妈妈我都会滋生出很多的恐惧,怕她会离开我们。
如果儿时的自己还有几分孩子的简单快乐,慢慢长大的我却越发敏感脆弱。那时也不知为何,小升初后的我学习有了大幅进步,第一次入学考试我考了班级第四名。回家后迫不及待地告诉了妈妈,妈妈喜出望外,而我却不知道从此自己的青春和时间被这份喜悦绑架。我成了整个家庭的骄傲,也因此背负了沉重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