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小岛主题讨论第二弹问:日更过半,你遇到日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于我个人而言,大概日更本身就是最大困难。无方法、无经验、无定力,很长时间里都徘徊在想写又不知写什么的交叉边缘,觉得自己特别像个三无青年,关于码字写作一无所长。
一个月之前,注册简书是一时兴起,加入21天日更挑战是一场意外。在坚持开始日更前夜,曾写过《留短发,是我坚持过最久的事情》,作为“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典型代表,有一种形容特别贴切:似乎一直都有很多Plan,但最终都输给了lan。
也许是喜欢阅读的关系,对于文字会有一种情结。始终认为记忆会老去,但文字不会。它本质纯粹,无论当下你记录的是故事,还是分享的是感悟,哪怕只是吃饭睡觉的日常,都值得你多年以后再次翻阅。这便让有了入驻简书的动机,但目的并不单纯。
如果只是复盘心情日记,大可不必如此费劲,毕竟在哪儿都能写。我所担心的是那三分钟的热度,一如从前经不住时间考验;我所希冀的是可以练习着改变,那笔下述说的文字,把故事讲的通透有趣,不再乏善可陈。加入日更挑战之初,想法很简单:如果有一种形式上的约束,是否自己能把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的更久一些?做的更好一点呢?
今天是日更第十三天,挑战营签到已经过半。从加入日更,便深感自己像入了坑。这是最好的事,也是最差的事。好事是我开始主动坚持输出,分享读书和身边的故事,对自己而言无疑是一次很大的激励与督促;不好的地方,在于把日更这件事本身当做是一件很励志的事情,以为自己已经在进步的路上。像是刚办了健身卡,就以为自己已经瘦了。
每天码字的过程,可能由于输入不足,或者时间的不充裕,常处在自我撕裂的状态,写干货还是走心?写故事还是写话题?做自己还是迎合读者?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在意很多东西,比如简友的喜欢或评论,专题编辑的首页推荐等等,羡慕别人动辄四位数的阅读量。而这却正是日更新手最致命的误区,现阶段的能力难以企及过高的希冀,丧失了自信,便想要放弃。
事实上比写出一篇走心文章更难的事情,是你先得有足够的专业积累。这一点不知道为何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掉了。
坚持日更固然好,但作为初阶级写手,很大部分问题在于对文章质量没有概念。有时候你以为已经很努力,到最后只感动了自己。当然,我们也不可能为了日更再回炉重造。事实上,关于写作的干货有很多种,但贴近自身的办法,也许还在于自我筛选。最重要的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或建议,都需要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而非是一味敷衍安慰自己。
前两天在逻辑思维推送里,提到英伦才子德波顿说:写书的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人搞不懂为什么他的大作地球人没有人手一册;另一种人搞不懂为什么自己运气这么好,居然有人肯花钱买他的书。
而罗胖却并不认同,无论是前者的狂,还是后者的谦虚,他们都是在感受这个世界。“写书的人还能有第三种,那就是文化商人。他们永远在想:第一,我如何才能做出好东西?第二,我如何才能让这好东西地球人人手一个?这才是我喜欢的商人的态度。”
而所谓的文化商人态度是:解决问题的是行动,而非自己的感受。这也是第三种写作人所应有的态度。如果我们奢望得到更多,也终将失去的更多,比如:工作之余补觉的时间、接近枯涸的脑细胞、仅存10%的精力等。没有脾气,没有运气,你打得赢怪物,就收得到礼物。
列那奥多•达•芬奇曾说,有成就的人很少退缩,任由事情摆布;他们通常都是挺身而出,直面困难。因为在任何困境之中,都潜藏着智慧、经验和意外的收获。
【无戒21天日更挑战营 第十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