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陈艺颖
人文精神从公元前500多年前在中西方被提出,在人类历史上延续了2500多年,到现在依然没有被遗忘,那么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古代中西方哲人思想有何异同,人文精神又对现在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一、人文精神的定义
人文精神是指关心人和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人的价值和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是自我关怀,对人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是对人精神文化遗产的珍视,是对健康理想人格的需求,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这样说比较抽象,我认为可以把人文精神看做三个层次:1、关心人的精神,尊重人的价值。2、理性精神,对真理的追求(承认人的推理和理性)。3、对人自我价值、生活意义的追求。
人文精神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一点,所以我认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基于人文精神的定义和三个层次我们可以在历史、生活各方面发现人文精神。
二、中西方哲人思想
无论是哪里,世界上人类的思想都是从神的视角(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西:《圣经》)到自然的视角(中:占卜风水自然五元素界木火水金土;西:四元素,水源说、火源说)最后到人的视角,即人文精神。
我们在比较中西方哲人思想时以孔子和苏格拉底为代表(生活年代相近)。
1、孔子(公元前511至公元前479年)
思想体系:孔子老而好《易》,发现了人道可以学习天道、地道,会通天人,可以改变命运。我们现在知道会通天人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从人的视角,以人为本,超出与神和自然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
核心思想:“仁”“爱人”
孔子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和对礼制的推崇。所谓克己复礼为仁,食色,性也。孔子首先是承认了人是有私欲和本能的,并且要“爱人”,体贴关心他人,这里就体现了人文主义对人的尊重,对人精神价值的关心与尊重。这是孔子人文精神的一个体现。我认为,这里也体现他对人文精神弊端的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克己复礼,人文精神的局限性就在于贪图无节制的个人享受自由而否定法律道德的约束,为了建立正常的社会公德,孔子提出了慎独,利用公共力量来监督得以克己,恢复周礼和利用名分等级制度来恢复社会秩序。
总而言之,孔子的核心思想同时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和对人文精神的束缚,我认为借鉴意义和进步性的。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无论等级,所有人都可以受教育,打破了教育的等级垄断,这也体现了他的以人为本,对人的思想品德的重视。他认为学生之间不一样,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学生不同的具体情况,人生而不同,应因材施教,也是对个人价值精神的尊重,体现人文精神。
在这里,孔子的人文精神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一定程度上也促进的社会的发展。
孔子名言为例:
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乡党》
春秋战国时,马匹珍贵,地位比养马的人要高,当马厩失火时,孔子认为应该先问人是否安好,再问马的情况。体现了他的“爱人”思想,人文精神。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孔子并不确定鬼神的存在与否,但他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这也看出他的以人为本,人文精神。
2、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399年)
认识你自己: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思想从自然角度走向人的角度,苏格拉底时真正将人与自然分开,人不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独立的实体。他提出反求于己,研究自我,即认识你自己,理性看待。这就是他人文精神明确的体现。苏格拉底将哲学确定为研究人的学问,对自我的重视与探究从他正式开始,延续到现在。
美德即知识:
基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这一主张在现在是过于绝对的,但是,古希腊当时刚刚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需要确立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即美德有教育而来,寻找本心之善需要教育。因为苏格拉底的人文精神,他在古希腊推广了知识和教育,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的愚昧。
3、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出了具有人文精神的思想主张,确定了人的重要性,形成从人的角度的世界观认识论,也都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推广了教育。
不同在于,我认为孔子不仅仅注重于自己,他开始提倡“爱人”,关心尊重他人的精神价值,这是苏格拉底没有提到的;另外一点就是孔子的思想结合了人文精神和等级观念,
从克己复礼等级观念的角度使社会制度更加先进完善,而苏格拉底进一步强化了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美德与知识教育相联系,根本还是为了他引申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力即是美德和知识,可以说普罗泰戈拉思想的结果就是雅典极端的直接民主制,而苏格拉底看到了其弊端,希望通过人文精神,改进制度,避免其的愚昧易受蛊惑,使其更先进完善。两者根本目的相似,但路径大相径庭。
三、发展
中国:汉武帝时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人文精神较弱,仁政思想可以说依然体现了儒学的人文精神,但是三纲五常对人性的压抑是人文精神的巨大缺失。然而,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促进了封建经济和中央集权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发展。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礼崩乐坏,同时也是人文精神高涨的时期,过于高涨放大了其局限性,社会不稳定战乱不休。宋明理学作为儒学的第二次变革,理可以说就是纲常伦理,在五代十国伦理纲常被破坏后走向另一个极端,重新建立纲常伦理,甚至将天理与人欲完全对立,宋明理学其目的是压抑人的私欲以巩固封建统治,是压抑人性缺乏人文精神的,使社会的等级观念愈发严重,重礼轻法影响社会发展,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即人文主义中对真理探究的理性精神的发展。从明清时期到现在,儒学处于批判式继承的阶段,人文精神发展,人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思想,传统与理性并存,压抑人性不尊重人的价值依然有遗留,但人们不再盲目,自我意识经过长久压抑焕发新的生命力。
西方:古希腊奴隶社会人文主义萌芽后,西方进入中世纪,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较为缓慢的一个时期,也被称为黑暗时期。宗教极度壮大,神学压抑人性,禁欲,完全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家遭到宗教迫害,人文主义(理性精神)几乎湮灭,使发展缓慢(农业技术有所革新),社会非常不稳定。文艺复兴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时期,肯定了以人为中心而不是神为中心,资产阶级发展,文学、艺术、科学迅速发展,人文主义复苏。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趋于成熟,更加强调理性,推动资产阶级进一步发展,推动社会迅速发展。之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相继爆发,人文精神深化,社会发展形成资本主义国家。
对比:中西方思想的起点其实是类似的,但中国的儒家的人文精神经过消弱,短暂极度爆发后又走向完全的对立面,长久压抑后渐渐复苏,形成中国传统特色的人文主义,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从封建到社会主义,以及中国人对民族集体的重视。西方在中世纪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的飞速进步,形成资本主义社会,也形成了西方人普遍自我意识较强的情况。
四、总结
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来看,人文精神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确实能衡量社会的发展水平。通过对比中西方哲人和人文主义的发展,我可以得出人文精神的发展需要一个限制,一个度,它不可以被压抑,否则会阻碍社会发展,甚至造成社会的倒退,它也不可以过度膨胀,否则它的局限性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秩序公德不再,同样会阻碍社会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维护人文主义必然发展的同时保证社会秩序,作为中国人,我们更要批判式继承儒家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自我意识地理性看待,力求传统与革新相结合。
【参考文献】360百科 人文主义
360百科 孔子
百度 不问马
360百科 中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