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怕啥的品牌策划方案,学习一些营销的套路。没想到差点甩锅了,竟然又捡回来做了个总结,然后很想借此机会,告诉他人和自己,为什么这次创业失败了?
回忆翻江倒海,很难忘记,总觉得真是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啊,直接拉黑某人就是证明。偶尔想到自己做错过什么,也是羞愧难当。首当其冲就是乱分析乱指责乱说话,没有三思而后言,显得肤浅、急躁,总是一副不配拥有的样子。
但是人的问题说重要又不重要,思想主流仍旧掌握在老板手里,我们是没有能力质疑商业方向。方向错了,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一、产业互联网风口是一支待发的箭
先说说产业互联网的背景。智慧城市的呼声很高,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应用已经初见雏形。
智慧园区是针对于产业园区、商业园区、产城综合体等形态的智慧化体现。其中产业园区发展周期最长,最考验园区管理人的持久耐力。
有一家园区已经摸索出成功的商业模式,把智慧园区做成品牌,那就是天安云谷。
它的商业模式是引进龙头企业,进行物联网平台部署,同时提供企业O2O平台服务,在园区商业实体上下功夫,打造高端上档次的园区体质。
它的招商不成问题,园区人气很高。在这位老师的基础上,早行想另辟蹊径,针对中小型园区客户也引入智慧园区系统,解决招商难、效率低并提升品牌形象的问题。
这是早行理想的商业模式,分几步走:
1、轻资产模式打造智慧园区。根据使用频次把常用的硬件功能搭建好,包括停车场和门禁、会议室,投入低使用率高。
2、注重园区运营服务。不仅在基础的政务服务上提高效率,同时外包非核心企业服务,引入创新的企业服务内容。在服务大厅打造星巴克级别的服务体验。
3、开发“早店”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提供企业咨询、业务培训和文化建设服务,自己周边商业的线上化功能,为行政人员和企业员工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4、APP内提供园区“发现”功能。发掘人们交流的本性,以话题、图文分享和个人评论提倡分享生活,在园区找到好伙伴。
具体到功能,早行APP开发出了“服务大厅”“园区发现”“早店”“个人服务”等模块;上升到企业服务层面,早行也细细描绘了理想的智慧园区图景。这有什么问题吗?
二、理想抵不过现实当头棒喝
终归是理想主义。推广一阵下来,大部分中小客户并不理解智慧园区的价值,大型客户主要靠智慧园区作展示,提升园区品牌知名度。
实践表明,使用并把平台运营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线下的招商难、服务水平低的问题,还是要线下先解决,线上工具不是万能的。
这种沟通方式极具迷惑性,逻辑也出现问题。工具无法解决问题,那如何去定位企业的痛点呢?这里还关早行什么事吗?
于是到了后期,客户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小,一直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业务人员流失、产品人员更换,公司的千万融资也烧光了。
创始人竟然以为这是人生的考验,“野蛮”地坚持到底。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窘境。
三、从成功者身上找到规律
我们不敢说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都知道当初做了正确的选择,很多获利颇丰的商业模式也是摸索出来的。无法找到突破点却坚持到死的创业者,又该如何打醒他们呢?
想破了脑袋,我觉得这是无解的题目。创业者是有情怀的,牺牲也是理想之一。
撇开这种情怀不讲,也不去深究创业者的窘境。很多时候,当事人对创业的把握更多来自于人本身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前段时间刚翻完《硅谷钢铁侠》一书,讲的是SpaceX、特斯拉和太阳城三家公司的掌舵人艾隆·马斯克的个人从商经历。作者本人是记者出身,试图以第三方角度又刨根问底地剖析这位传奇CEO、有名的疯子,想找出连续创业成功的规律。
我没有看过《乔布斯传》,包括作者和里面出现的各色人等,对两个人都是不同程度的崇拜。马斯克也有自己的风格,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他在极度的压力之下也能够把事情处理好,决策清晰表达明确,丝毫不乱阵脚。
拥有出色的天才底子,这不是幸运女神三次降临到他头上的理由。正如文中有人总结道,当时和其他创业企业差不多,公司也几次面临破产时刻,比如特斯拉要不是因SpaceX拿到NASA的一大笔订单,资金即时到账,否则第二天就得破产。
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度过了,回想起来,当初的马斯克是怎么做的呢?他像往常一样工作罢了,还是个霸道总裁;另一方面,他工作态度严谨,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逼迫公司的兄弟们冥思苦想、通过紧密合作达成任务,包括在海岛上发射火箭,像猪一样生活了几个月。
(我不止一次在思考,作者为啥描述得这“夸张”,如果是我,估计活不过一集)
每一次的成功,大家都感谢马斯克,同时又佩服自己的勇气、潜力,感恩毫无保留的合作状态。正是这种朝气蓬勃的企业文化,吸引很多人才过来。很多人都在这个机器大熔炉里面体验了“真金不怕火炼”的味道。
我想,这种状态首先得益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领导者的决断、勇气。
商业模式可以改变,这是大自然风向问题,但是如何克服其中的各种困难呢?没有合作和鼓励,是无法进行下去的。
四、自己的人生考卷做一遍
讲回到早行的创业经验,一定是没有这份天作之合的。也没有谁被埋没的说法,只是各人选择罢了。我相信每个人都是为了内心强烈的驱动力,才开始做点不确定的事情,不做的话不足以谈人生。
但是说到判断力,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即使都叫创业公司,也是不尽相同的。老板合适吗?同事合作吗?市场环境优劣程度如何?你还有几年可拼搏?都要考虑好,再去做。
这像是一份人生考卷,即使有别的选择,也要全面考虑再放手去行动。如果判断失误,看错了,只能怪当初自己偷懒,逃避了重大的问题思考过程。
我不止一次想过离开,最后都被理想主义套住了,回想起来,原来是不甘心。一位我尊敬的师长说过,像打仗一样忙乱有没有头绪的工作内容,不一定是好的。
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你想拯救别人,帮助别人,为别人的理想搭桥,其实更想是自救罢了。
没有人不犯过错误。路走错了,车只得绕回来重新跑上一回。每一次都把对错误的反思烙进心里,总会咀嚼出更多人生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