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论语》72---义之与比

            正道《论语》72---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合理、恰当,就行了。”

      我认为,要完全理解这句话的真正要义,要就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义”的真正涵义,才能理解准确、到位。

      “仁义礼智”共同构筑了伦理道德的根本。孔子讲“义”,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孟子也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里的“义“,可以理解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从造字也可看出,“义“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上部是“羊”,下部是“我”。古人把“羊”作为和善的象征,与“我”构成的“义”的意思是像羊一样与人为善,一切善事应从“我”做起。可见,已把“义”作为最高行为准则。

      从一则故事也可看出:

      秦穆公派孟盟率军袭击郑国。秦军越过东周国向东行动时,被郑国商人弦高、蹇他发现了。

    弦高和蹇他商量说:“看秦军的势头,八成是打算袭击我们郑国。凡是要偷袭别人,一定是趁人没有防备。如果我们表示知道了他们的意图,他们一定不敢前进。”

    于是,弦高便假托奉了郑国国君的命令,带着12头牛到秦军中去慰问。

    秦军的三个将军互相商量道:“大凡偷袭都是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现在郑国已经发觉了,准备一定很充分,如果我们继续前进,不会取得任何成果。”便率大军往回返。半路上被晋国拦截,在崤山几乎全军覆没。

    郑国国君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以保全国家的大功重赏弦高,被弦高拒绝了。他说:“因为欺骗而得到赏赐,郑国的信誉就会受损;要是国家没有了信誉,风气就败坏了。为了奖赏一个人而败坏国家的风气,讲仁德的人不会这样做;由于违背信誉而被奖励,重道义的人不会接受。”最后弦高带着他的伙计们迁居到东方边远夷人居住的地区,终身都没有回来。

    君子处世以义为准则。弦高面前摆着两样东西,一样是利益——国家对他的酬谢;一样是道义——国家的风气。二者格格不入,因为他是凭着欺诈立的功,如果他接受赏赐,就意味着国家赞许不道德的行为,这实际上是为国民树立一个坏榜样,所以,弦高拒绝了利益,远走他乡,把自己像个罪人似的流放了。

      有德行的人不会因为私欲而伤害本性,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为私利而损害道义。

      当今时代,一般人谈到“义”字时,就把它曲解为“为朋友两肋插刀”、“合已救人”,歪解于起法律法规原则的“义”。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义”,而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人之做法,不但不值得提倡,在当今海晏河清的社会,更应加以祛除。

      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所不及也。

            兖州,陈涛,2019.10.25.17:4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在屏幕上瞟到一句话“眼泪是最小的人造海。”然后它就无形地刻在头脑中了。 眼泪咸咸的,盛满了苦辣...
    书亦芳菲阅读 321评论 1 1
  • 飘零已久不成忧,有味无能且自休。 垂钓但为销日永,翻书聊以抑心浮。 一枝巢稳情闲逸,半腹泉甘梦静柔。 莫道此生难进...
    陆沉_3753阅读 492评论 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