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做得最正确的两个决定就是记录生活和向上社交。
首先是开启了自媒体写作,虽然到现在,粉丝和阅读量仍是一星半点,但抛开平时繁重的工作和学业,能够在业余时间将一桩桩普通而平凡的小事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自娱的同时也治愈了很多人。
其次是打破了原先的观念,跳出了舒适圈。以前我总秉持一种观念:你只管努力,同频的人自然会向你靠近,因为优秀的人是互相吸引的。
但后来在实践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人与人之间最赤裸的坦白,就是见面。只有面对面的接触,才能知道是否“同频共振,同质相吸”,才能真正达到“吸引”的目的。因此我开始去尝试接触崭新的面孔,并主动向外“推销”自己。
上个学期期末结束,在学校的表白墙上看到一篇投稿,对方目的是交朋友,假期一起分享生活,彼此监督、一起进步。看见“热爱生活,分享生活”这几个字,瞬间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便毫不犹豫的加了人家微信。
她是今年六月刚刚毕业的一个女孩,看了她的朋友圈之后,我发现她的确是位生活的十级爱好者。
旅游打卡,野外露营,音乐烧烤,自己学做美食,镜头中出现过的她,总是面带着甜甜的笑容,最重要的是,她还自己创业。积极向上、热衷分享、努力搞钱,生活有情调,让我对这个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充满了想要探索的欲望。
前天晚上,她主动约我吃饭,我曾幻想过很多种我们见面时的场景,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次见面的地点不是在街边路摊,也不是某家甜品热饮店,而是在她的工作室,吃的晚餐也是她亲自下厨。
虽然我曾有过几次和网友线下见面的经历,但每次见面还是会紧张。就像开盲盒,期待又惊喜,说实话,我还蛮喜欢这样充满未知和意外的刺激。
跟学姐的第一次见面聊天,一直是她在侃侃而谈,我从善如流。听她讲话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极具亲和力、举止有礼、谈吐大方、自信从容、言语平实,发光而不觉刺眼。
在讲述过往种种经历时,她不骄不躁,娓娓道来,有的时候谈起比较激昂的话题时,她也是不惊不乍,慢条斯理,反倒是一个眼神示意、简单的手势、或者面部表情的变化,就能够传递出,她接下来的话会让人情绪高涨。
在没有遇见她之前,我认为自己的打工经历还算比较丰富的,至少在同龄人中,我是略胜一筹的,但那晚听她滔滔不绝的谈及过往经历时,我才发现自己这些经历相较于她简直是少不经事。
在高中大家都在卷学习时,她已经开始了赚钱之路,甚至是疫情期间,她也从没间断过,上大学之后的所有开销,也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获得。
进厂、当包工头、做销售、发传单、开托管所……所有市面上能看到的打工方式,只要不涉及违法乱纪的,她几乎都尝试个遍。
她说过:我不喜欢学习,只有赚钱才能够给我带来安全感。但事实上,今年她已经收到了贵州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在深思熟虑过后,她还是决定先搞事业。
也正是因为自己这些丰富的打工经历,她从一个学英语专业的文科生成为了能在饭桌上与各商业老板谈项目的事业型女孩。不论是政治历史,道家学术,还是健康养生,生活琐事,针对不同群体,她都能够做到对谈如流。
我相信大部分人对于努力搞事业的女孩的情感生活都会比较好奇,好奇她们会找一个什么样性格和职业的男朋友,对于感情里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又是怎样的。
带着同样的好奇,我也是询问了一番,我原本以为,这么优秀的她,在感情方面一定是成双成对,强强联手的。但是她告诉我,从小到大,哪怕现在已大学毕业,在感情部分,一直是空白。
问其原因,与自己打工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她说,在外拼搏这么多年,身边也有人不断抛出橄榄枝,比如,工作时的合作伙伴,还有谈项目时认识的一些高富帅,有钱有权的人有很多,但我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明确自己走什么样的路才更有价值。
当发觉上层建筑的人与自己不匹配时,那么在感情方面,经济基础就不再占第一位置。精神和灵魂上的高度契合、对感情的专一和忠贞才是她开启一段爱情的必要条件。
“白纸配白纸,报纸配报纸”,可当下一秒同步说出:“这样的男生几乎没有”时,恋爱话题的讨论也就转瞬即逝了。我们才意识到那句话:怀疑再过几年人类就要把谈恋爱这件事给进化掉了。
短暂的心动不足以支撑起谈恋爱的欲望;向内寻求,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自娱自乐;在没有遇见理想型之前,准备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理想型。
沈月老师吐露的心声也许就是当代许多女孩的现状吧!
学姐还说:“女孩子一定要经济独立,精神独立,有主见,有判断力,永远不要依附别人。”所以这也就是她为什么不愿轻易展开一段恋情的原因,因为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记录生活,在枯燥乏味的琐事中去感知生活的鲜活,让生活变得具体而实感,不因人际关系而摒弃对于生活的热爱和专注,是我的一项专属超能力。
向上社交,并非攀权附贵,不与低能量的人过度链接,也不意味着一味向高能量的人贪婪索取。互利、双向,虚心求教,彼此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于此共勉。
我是一位喜欢写作的理科女孩。本人热爱生活,追求上进,同时也是一位享受独处的人。如果你绝对友好,那么我一定绝对真诚,欢迎你来认识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