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在研究出境游的相关事宜,因此每天都在上很多国外网站。除了AirAsia、Jetstar、NorAir、BravoFly这些国外机票查询购买网站外,带给我很多惊讶和惊喜的则是Agoda、Airbnb、Booking这些酒店查询预订网站,轻松秒杀国内同类站点,基本上毫无还手之力。
出行类别分为商务和休闲,根据出行类别为你精准推荐相应的酒店。这个功能国内的几家酒店预订的网站貌似都没有,难道国内不适合用这个做分类?另外,住客选择也有快捷菜单,1位成人和2位成人,估计这两个选项就已经满足了80%的用户,二八原则在国内产品中基本都没有好好利用,国内的PM想的是尽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所以就把产品做得越来越繁重。另一个极端,就是把产品做得极其简洁,很多方便用户的设计通通都干掉了,因为能够满足的用户群体太少,全部都做了减法。
当你进入搜索结果页面的时候,右上角会显示一些重要数据,比如多少人订了这些房间,这些房间的价格是否便宜,你可以免费取消订单或者享用早餐,等等。很多温馨提示在右上角一闪而过,这种交互不仅不用占据页面大量的空间,而且还会起到足够的提示作用。这几天,我发现国内已经有网站copy了这种交互。
其实,如果为了更好的突出差距应该放上一张对比图,那么就一目了然了。这里暂且不放了,大家可以自己脑补一下,想一下上图搜索结果中的哪些内容是国内网站不具备的。收藏人数?当前浏览者?最新预订?这些数字或者说内容,你不感兴趣么?国内网站为什么没有?
除此之外,再看这个页面的色彩。虽然用了至少4种颜色,但并不显得混乱。绿色是提示,红色是警示,深蓝和浅蓝也分布得很合理。这样的搜索结果列表,不是一目了然么?你再脑补一下国内酒店搜索的结果,会有这么清晰?
上面这两幅图也是如此,多种颜色在一起,页面却很清晰,该重点突出的全部有突出,很醒目,基本上一目了然,且页面不混乱。为什么国内的很多网页,要不就一成不变的单色,要不就显得十分混乱呢?这是国内PM、UI、UX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页面的颜色搭配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
除了颜色,文案也是国内网站的很大问题。越来越多的噱头和没有节操的文案遍布国内网站,甚至连“二折起”的“起”字现在都被省略了。再看看国外的网站,每一个字都是清晰的。价格包括什么?价格是几晚的?是否包括早餐?预订后可否取消?什么时间可以免费取消?包括房间剩余数量和房间图片,也都很清晰。
相比起来,国内网站为什么把这些数字和内容都进行模糊化呢?能不能有点节操?
注意到上面这个页面那一行绿色的提示了么?“马上开始安全预订,只需2分钟!”,这里有2点要注意,其一是“安全”二字,这是你在预订酒店时最关注的问题。其二是这个“2分钟”,国内网站会写两分钟?它恨不得写2秒钟!什么5分钟写一篇游记,什么10秒钟注册新用户,你真的敢这么写?你真的能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一百个人有1个可以完成你就敢这么写?别人写10秒钟,你就得写8秒钟是么?
还是上面说的问题,国内网站太不诚实,PM的节操真是碎了一地。
评价是另一个值得说道的地方。Booking.com上面对每家酒店的评分都有多个维度,包括清洁、舒适、地理位置、设施、员工、性价比、WiFi这几项,在你评价的时候可以针对不同维度打分,这有一些像taobao的评价,但绝对比taobao的商品评价还要具体。为什么国内的网站最多就是一个1-5星的选择呢?用户需要通过多个维度去查看一个酒店的好坏。
另一点,评价人都会被几个标签标识出来,包括旅行类型、住客类型、房间、居住时间,这里你可以类比taobao服饰类评价的身高体重,当然这要比那个更科学。同一个酒店,不同房型评价肯定不同。面对同一间房,情侣和孤客评价也会不同,就更不必说抱着休闲还是商务的态度了。就像taobao里同一件商品,屌丝和高富帅对它的评价肯定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这个页面还有一个体验很好的地方,就是会优先把与你同国籍的评价列在前面。国内的大数据做不到这一点么?不能根据访问者的身份优先显示访问者更感兴趣的评价么?比如我是一个胖子,我在taobao看服饰评价的时候就想知道胖子对它的评价,你给我看瘦子的评价干什么?国内,精准推荐要走的路还太长,别再轻易说你做的是精准推荐了。
最后,再看看预订确认的页面。黑色的悬浮窗是鼠标移动到确定按钮上自动跟随显示的,“还差一步就能完成此次预订”,“明智的选择!享受您的住宿吧。”这两个文案和出现的交互方式都值得国内网站学习,至少我还没太在国内网站的确认按钮上看到类似的交互。
还有这个按钮的文案“以60美元预订此客房”,清晰明了,估计放在国内,差不多就是“提交订单”四个字草草收场了。
不想写竞品分析或者产品调研,我也没有深入研究过酒店行业和相关互联网产品,只是在自己使用的过程中偶然看到一些地方,发现一些问题,截几个图吐槽一下而已。
我其实一直不反对产品方面C2C(Copy to China)的行为,也确实有太多可以Copy的地方。做产品,我也很认同“抄越”二字,不抄袭,何超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