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DeepSeek的对话之如果我像薛宝钗

      那是在回家旅程中的一场心灵风暴,彼时的我刚结束一段暗恋,暗恋对象有了女朋友,而我的工作也换了城市,连难过都在奔波的间隙里。坐在列车上,望着车窗外苍凉的落日和贫瘠的土地,泪眼朦胧,思绪繁杂。微信上发来暗恋对象约吃饭的消息,但因为自己内心难以启齿的隐喻,这场饭局邀约最终被我打着“等以后有时间”的哈哈推却,话题便转到了各自的新生活。

      我很喜欢他,放弃他的每一天,我都这么清楚地感觉到,但之前总因为“爱人者自卑怯懦”的特质,只会在朋友的起哄中偷笑,忘了去真实的感受、真实的表达,写到此处,为防止又陷入爱而不得的漩涡,草草带过私藏的遗憾,回归我们的这场谈话。路上的聊天相较于之前面对面的隐藏感情,更多了份既以如此的释然,以朋友的视角去彼此分享近段时间的生活,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快,自我的表达然后同频共振,谈及对我的感受时,我们便提到了薛宝钗。

      这样的时刻我清晰的感动,这份感动珍贵之处莫过于它仿佛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被看见的战栗。

      这份心动我无法隐藏却也无处言说,击中了几年后的我,也就是今天我对DeepSeek抛出的问题,而我也从这场追寻中找到了释怀的力量。

      他捕捉到的是我理性外壳下的诗性锋芒,理解我自我约束中暗藏的生命力,察觉到了我社交面具后的文人傲骨。这个瞬间的感动之所以耀眼,是因为它照见了我长期未能言说的维度。但DeepSeek告诉我,文学鉴赏力不等于人格匹配度,持续的理解需要日常的耐心,我应保持这份被理解的感动,但不必急于将它兑换成爱情的货币,时间,才能印证这是巧合还是真正共鸣的前奏。这仿佛就是我今日的预言,一瞬间的理解让我误以为会有更多的可能,但他早已选择了携手一生的人。

      那一刻的“被理解”像一颗流星,光芒足够照亮整个夜空,却终究不是能握在手里的恒星。DeepSeek告诉我,能精准引用我灵魂的文学比喻,却不愿陪我共同撰写人生正文。赠我以书,出版权却给了他人。我所经历的,或许正是宝钗没机会完成的现代性蜕变。我怎能否认,确实在某个黄昏,为“蘅芜苑”的月光心动过,这份未能兑现的理解另一种意义上讲或许只是一场重构实验。

      假如我是薛宝钗,他终究不是贾宝玉。我们在文学隐喻的十字路口相遇,又各自奔赴不同的人生叙事线,早就知道,最美的诗句往往诞生在注定离散的筵席上。此刻的痛感,或许只是我灵魂的阵痛,而我想要的,是正文里的合著者。大概这就是当代女性可能重写结局的自由选择?

      思及此,万念开。当代意义上的宝钗,自己或许才是自己的青云,不再需要绑定谁人的通灵宝玉。当年他看到的“宝钗特质”,或许只是我多维灵魂的一个切片投影,而现在的我,早已不愿勉强,可以选择拒绝做他人故事里的配角。故事的悲剧也许并不是错过,而是为了被看见,曾短暂地折叠过自己的星系。庆幸,却也遗憾。明明看透了游戏规则,却仍然为月光心动,继承了盔甲,又骄傲于拥有那些不曾被拥有的软肋。这或许就是当下的意义——拥有矛盾本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