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寒露松枝滴——咏寒露古诗词赏析(三)


碧空寒露松枝滴——咏寒露古诗词赏析(三)

王传学


金国诗人王寂的《菩萨蛮·回文题扇图》,采用回文形式,生动描绘扇面图画的寒露景色,增添了画作雅趣:

        碧空寒露松枝滴。滴枝松露寒空碧。山远抱溪湾。湾溪抱远山。

        竹疏横岸曲。曲岸横疏竹。寒鹭宿平滩。滩平宿鹭寒。

这阕咏寒露词是一首题扇面画之作。词人采用了特殊的写作形式,就是“回文”。词中每两句倒过来念都能成句。这是古人游戏笔墨的方式,有一定的创作难度。

这阕回文词所写的是深秋寒露节气的景象。

碧空中寒露顺着松枝滴落,滴落的松枝露水倒映了寒空的碧色。远山与蜿蜒的溪水彼此相拥。

有一林疏朗的竹子横亘于曲折的水岸。寒秋的白鹭宿在平整的滩头。

全词所写景物从远及近,大小、动静搭配,将扇面的图像反复勾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回文的匠心巧思为扇面画增添了趣味,令到了秋季天凉后本该被弃置的扇子,又有了观赏的新价值。

同样是题画诗,明代诗人高启的《以倪隐君所画林谷图赠陈卿赋诗其上》,在描绘画面寒露景色时,怀念与友人的佳会,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

       葛花委寒露,初月涧东上。

       烟鸟夕已栖,风泉秋更响。

       怀人念佳会,阅景存遥想。

       持此赠陈君,高斋永延赏。

明代初年著名诗人高启的这首寒露诗,写在了送给朋友的《林谷图》上。

诗中首先描述了图中的画面。葛花花瓣中的露珠晶莹剔透,弦月升起,跃上了山涧的东方。在夕阳西下烟雾迷蒙间,鸟雀已经栖息。秋景中的山泉流水声,仿佛因风吹而更响亮了。

今天我们或许已经无法再看到这幅《林谷图》了,但寒露节气的风物仍然可以清晰想见。

诗人说,看到这画中的风光,不由得怀念起与友人的欢会。就让这幅画留在陈君高雅的书斋中,供他长久地欣赏。陈君或许在看画时也就想起了送画的诗人,以及与诗人欢会的情形。

这是属于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浪漫。

明代诗人黄淳耀的《三绝句·其一》,以戏谑的方式描写寒露时节见到的反常物象,感悟到垂暮之年也可以有一颗童心:

       已讶饥虫似雪霜,俄回寒露作春阳。

       道人戏抚庭柯笑,疾病真成却老方。

这首寒露诗用戏谑的方式抒发了岁晚迟暮的人生感喟。

绝句开头两句不合常理,却意外有趣味。诗人看到庭院中有一只虫儿像霜雪般洁白,感到十分惊讶。为什么会惊讶呢?因为深秋寒露时节,天气逐渐转冷,昆虫应该或老、或藏,诗人却看到了洁白的幼虫。他想难道是时序颠倒,忽然回到了阳春三月?

虽然人生不能重来一世,节气也并不会颠倒,但病中的诗人忽然摩挲着庭院中的树,感叹是疾病让他有了闲暇,注意到这不合常理的现象。同时,也让垂暮的诗人有了童心,似乎回到了对世界无限好奇的童稚时。


明代诗人邱云霄的《寒露同李洗松宿方塘书舍》,描绘了寒露时节的美好景色,表达了对晚秋时光的珍惜:

       露重怜今夕,秋深试薄寒。

       溪声乱篱落,月色动柴关。

       菊密欲藏径,花娇故傍栏。

       相看疑梦寐,秉烛问更阑。

这是明代诗人邱云霄的一首寒露节气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意境的渲染。从多方面写诗人对于寒露节气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对于秋光的珍惜,对于生活的热爱。

“露重怜今夕,秋深试薄寒”,“露重”,露水很重,点明寒露节气。“试薄寒”,给人送来了轻寒。寒露节气,露已浓,秋已深,更要怜惜今晚的秋光。深秋的季节,天气一日日寒凉,让人感受到了一丝寒意。

“溪声乱篱落,月色动柴关”,溪水流动的声音,扰乱了篱笆的寂静。皎洁的月光,惊动了寒舍的幽静。这两句写得极美。在篱落旁,溪水潺潺;在寒舍上,月色朦胧。多么美妙的句子,多么美妙的世界。

如此静谧的世界,只听到流水声,只感受到月光寒,从侧面写出了寒露节气的景物特点。一个“乱”字 ,一个“动”字,将静景一下子写活了,变得热闹起来,灵动起来,真是了不得的炼字功夫,展示了诗人高超的审美力与艺术表现力。

“菊密欲藏径,花娇故傍栏”,菊花喜欢隐密,要藏在路径旁。花儿打扮娇媚,故意傍着栏杆。

这两句非常俏皮可爱。一躲一露,一害羞一张扬,一隐逸一奔放,一下子将菊花的隐逸与其他花的张扬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寒露节气,花儿们还珍惜最后的秋光,热闹纷纷,让人感受到生命力的蓬勃与绚烂。

“相看疑梦寐,秉烛问更阑”,与花儿相互凝视,仿佛置身于梦中。手持蜡烛,欣赏花儿直到更深夜残时分。

这就很深情了。同是惜花,自居易说“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惜牡丹花》);李商隐说“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苏轼说“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由此可见,诗人们对于惜花的深情,由来已久,且一以贯之。诗人仿古人之雅兴,秉烛赏花,正是对于寒露节气喜爱的一种独特表达。

清朝道光年间某一年的寒露节气,突然天降冰雹,灾害严重。诗人刘绎的《九月十日闻城中雨雹,是日为寒露节》,用诗记录下当时的情景:

       重阳风雨后,散雹满城飞。

       得势迅雷厉,感时寒露违。

       谁回天地怒,先示雪霜威。

       蒿目疮痍甚,将毋悔祸机。

 刘绎(公元1797一1878年)字詹岩(或云瞻岩),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夺得大魁,授职翰林院修撰,供奉南书房。十七年出任山东学政。任满,请假回乡奉养双亲。著有《存吾春斋文抄》十二卷、《诗抄》十三卷、《崇正黜邪论》一卷,并传于世。

这首寒露节气诗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阳节后风雨交加,冰雹散落在整个城市。得势的冰雹,比迅雷还要猛烈。这种寒冷天气,在寒露节这天出现,确实违背了时令特点。谁能挽回天地的怒气呢?上天先用冰雹霜寒来显示威严,放眼望去,满目疮痍,难道是上天要降下灾祸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异常天象的担忧,和对社会民生的关注。诗人描写了重阳节后突降冰雹的景象,并认为这是天地发怒的预兆,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