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上海的晚上,外面不再下雨,而是刮着小风,我开始写“中秋小长假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异常的神清气爽。
在第一篇时,就提到过“有一块东西,是我每次整理都不敢触碰也是最头疼的,就是关于书本、纸质笔记、电子笔记、学习型APP等知识相关的东西”。在经历了《中秋小长假第一天,对家里藏书做了一次初整理》、《中秋小长假第二天,我只保留了36个微信公众号》的两天整理之后,终于有勇气开始第三天的整理。
今天主要整理的是纸质笔记、电子笔记、手机APP、电脑文档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挖掘出需要耗费大脑精力但并没有留意的事情(要完成或想完成的事情)
2)整理出需要学习或阅读的文章(要学习或想学习的文章)
这些东西都零散的存放在各处,导致需要的时候都要花上很长的时间,更有甚者都忘了还曾经存在过这些东西。这种情况无形中会影响到个人的状态,影响到生活,影响到工作。今天做的就相当于给自己找到第二大脑。虽然今天花了时间远远超过预期,但结束之后像是了了一件大事,心情确实很好。
整理的时候给自己定的原则如下:
1)只留一个收集箱,指定统一收集箱为印象笔记,即“要学习或想学习的文章”全部去放入印象笔记;
2)用excel记录在整理过程中想到的待办事项以及迸发的灵感,即“要完成或想完成的事情”及随时灵感全部记录在excel中,最后把excel内容也放入印象笔记;
3)能删除的东西果断删除,能扔掉的东西果断扔掉,不再保留。
一、从手机入手:
—1—、一个个审视手机软件
清理手机时,我是一个个的审视手机软件,找出我跟这个软件未尽的事情,比如看到APP Store,就把“更新IOS10版本”这件事情记录下来;比如看到简书,就把“跟微博绑定”这件事情记录下来。平时可能闪过太多的事情,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及时记录导致有些事情就一而再的拖延。
—2—、粗细有别
当然,有些软件的事情过于复杂,比如微信聊天记录,如果一一翻开聊天记录确实会找到很多事情,但这样会耗费大量时间,我的做法把“整理微信聊天记录”作为一件事情记下来,当然能及时想起的细分事情,同样也记录下来,比如“设置不允许别人通过手机号增加微信”。
—3—、特别对待学习型APP
手机上还有一大类学习型APP,比如简书、知乎、得到、微信等等。我的做法是把所有学习型APP中想阅读的文章都归集到一起。
简书有个功能一直想吐槽,就是喜欢和收藏的功能,我很多时候直接是把喜欢和收藏当做一个功能来使用,看着喜欢的数量越来越多,就有很强的负罪感,觉得自己有很多的文章没有看。
今天把所有的喜欢文章全部转存到印象笔记,同时也对其他APP的收藏文章做了同样的处理,现在这些APP上面的收藏箱都是空的。
在转存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次简单的梳理过程,因为我是进行“知识初整理”,只要第一直觉判断可能还需要的就全部转存到印象笔记中,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进行取舍。
二、处理纸质材料:
当把所有的便签、纸张、本子都找出来之后放在一起后,才发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混乱。
—1—、从便签和纸张开始
为了防止遗忘,平时习惯性在便签和纸张随手记录,整理时发现已经攒了很多,有些字自己完全不认识了,有些连蒙带猜总算能猜个大概,把尚未完成的这些事情全部记录在excel中。
—2—、一页页的翻看本子
把所有的本子一页页的翻开,把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就拍照起来。如果整个本子用的差不多就果断扔掉,或者就把已经用掉的纸撕掉留下还没写的部分。
发现自己虽然是本子控,有各种的本子,每个本子有不同的信息,但却没有耐心认真的写字,不停地尝试本子,每个本子写到中间都开始乱写,而且不会去回顾总结。
像分析自己兴趣这件事情,A本子曾经分析过,在B本子也看到过,两个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我自己对两个本子的这个内容都没有太大印象。只能说明信息越多,分布越散,就越不想总结,导致不停的在做重复的工作。我也是为什么总觉得这块状态很糟糕的原因。
整理完之后,我扔掉很多废纸和本子,同时给自己保留了几个还算满意的本子。不过这次不打算同时启用多个本子,就准备先用牛皮封面的本子,加上便签纸用于零散记录。
三、电子笔记统一化
我定义的电子笔记有三个:有道云笔记、印象云笔记、讯飞语记。
讯飞语记常用于路上搜集灵感,不过我天生自带方言的普通话,识别率比APP宣传的要低,在整理这些材料的时候发现自己很多东西已经看不懂了,需要重新思考才能想到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并不是直接转存,而是将笔记里面的文字进行重新梳理,编辑成可懂的文字,然后全部转存到印象笔记。
在使用云笔记时,我在同时使用有道云笔记以及印象笔记,导致两边的信息互相重叠,这次把所有有道云笔记全部放在印象笔记中,而且把全部内容都放在同一目录下。
至此,所有笔记类信息、收藏类信息已经完成全部的归集,相当于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第二大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搜集了一长串的准待办清单,最神奇的是脑子里已经有了N篇准备写的文章内容。
四、写在最后告诉自己,也告诉大家
虽然把所有的信息都统一到印象笔记中,但并不意味文章已经看完、事情已经做完,而且也不意味所有的文章都需要去看、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去做。而是给自己确定一个第二大脑,让自己的第一大脑清空,专注于更需要专注的事情,知道要找的东西都在这些,至于这个“第二大脑”的东西,说不定在哪天具体实施时全部删除掉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有些建议是我后续需要养成,你可以借鉴一二:
1、每天给自己安排一个“写作素材积累”的写作时间,这个时间跟完全的写作时间不一样,是把各种灵感思想细化成初具规模的文字,比如每天晚上将讯飞语记的文字整理,每天晚上看几篇印象笔记的文章并用自己的话提炼出文章内容,这些东西都是后续可直接使用的素材库;
2、坚持在看到喜欢的文章时,直接分享到印象笔记,让印象笔记持续成为第二大脑;
3、在家在公司时共用一个纸质本子用来搜集灵感,可将便利贴直接贴在本子上,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家里。
中秋系列文章至此结束,这系列的文章,对于大家可能没有实际性的效果,毕竟看文章跟实际操作的效果确实不一样,但三天的时候着实让自己对知识有了个初步的整理。
如果恰巧你也能喜欢,那是最好的,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