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世纪之恋》

世 纪 之 恋


题记:给我一个可以依靠的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挪动。

—— (古希腊)阿基米德

上篇 温州的启示

(一 )

历史的时针倒拨六年。

1987年的温州,对余文忠和他的队伍来说,还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是一个斯芬克司之谜。那时的中国,市场经济还处在胎动之中。而温州,这个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已经悄然起航了。温州人冲破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温州模式” 应 运 而生。

温州人较早萌发的商品意识,带来了温州经济的繁 荣 和 腾 飞。工厂一座座拔地而起,商店鳞次栉比。真是商运亨通 ,财源滚滚。当大多数中国人刚刚摆脱旧体制的禁锢,欣喜于改革的一点成果,满足解决了温问 题 的 时候,温州人已腰包鼓鼓,把眼光探向了外面的世界。

但是,温州有温州的困惑。

在中国同时开放的13个沿海城市中,温州人以其过人的胆识和开拓精神走在前列;但是,温州的交通运输却远远的滞后:没有铁路,也没有航空,客货运输只能靠公路和水运。

  据交通部门统计:每天从温州开往各地的长途客车248班旅93000人,居浙江省之首;同样,温州的水运也是全国沿海客动最紧张的航线。

外面的货物准运进 ,温州的产品难运出,交通已成为制约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累。

此外,五十万温州籍华侨,每年约有一万人要归国观光。由于没有飞机,大部分只得从杭州等地自备车辆回来探亲。

怎么办?修铁路?这对于处在浙南山区的温州来说,难于上青天。只有民航,开辟空中航线!

“不通航等于不开放。”这已不仅仅是中央领导考察温州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600万温州人的共识。

开放的温州在呼唤 “空中的黄金通道!”

从1986年底,温州市政府决定修建温州机场。可是,困难太多了。此时,国家正大力压缩基建规模,温州机场这个 “计划外怀孕”的超生子,到八九年十月,才经过多方努力,上了国家计委的 “户口本”。国家恩准分娩却不包 “抚养费”,上亿元的资金凭地方自行解决。如此大的投资对小小的温州来说,何其艰难。但是,为了温州的发展,市政府表态说: “纵使卖掉市政府大楼也要把机场建起来!”

这种破釜沉舟的精神,出于一种责任,是对世世 代 代 的 负责。机场的兴建,功在当代,泽被后世了这对于 “小富即安”的国人来说,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二 )

是年初春,当北方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温州己是春意融融,花香鸟语的大好春光了。

铁道部十四工程局四处副处长,机场建设总指挥余文忠和他的先遗队率先来到了温州。

走出汽车站,这几个北方来的汉子不觉耳目一新。他们都穿 着厚厚的毛衣,有两个老同志还披着军大衣。而大街上的温州姑娘已穿上了裙子,旁若无人地在街上款款而行。

没有隆重的欢迎仪式。

他们没敢去光顾温州最豪华的华侨饭店,悄悄住进了一家简陋的宾馆。

毕竟是军人出身,刚一安顿下,余文忠便开了个会,安排明天的工作:去联系建设单位,去工地看现场……安排好这一切,他一个人悄悄走了出去。

夜晚的温州,一个迷人的世界。大街两边璀璨的霓虹灯夺人眼目,歌舞厅传出的阵阵乐曲撼人心魄。到处是商店,到处是人流,到处是喧闹声。温州,难道你不劳累吗?

多少年了,余文忠极少独自逛街。今晚,他却兴趣极浓,一个人漫无日的地走着。不时有小贩向他兜售东西。有代个摩登女郎走过来,神秘地问道: “买带子吧,绝对三级片,够刺激。”他愣了一下,连忙摇了摇头,走开了。

前面一个服装店。余文忠走了进去。店主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非常热情。小伙子用不纯正的普通话问: “出差的吧?这服装质优价廉,买几套带回去吧?”余文忠靠近一点,递上一支烟,与小伙子攀谈起来。小伙子告诉他,两年前就辞去了工作,干起了服装个体户。现在已盖起 二 层 小楼,银行存款也超过了四位数。听着这话,余文忠大吃一惊。自己干了几十年,仍是家徒四壁。钱就这么好挣吗?心里想着,他笑着问: “你是万元户了, 还这么辛苦地干?”“在温州,我还是贫困户,”小伙子回答道, “钱多了不烧人,我还准备到北方去做服装生意呢?”

.....

  肚子有点饿了,他在一个小吃摊要了碗啤酒,慢慢地喝。脑子里仍回想着小伙子的话。他想,是什么使温州人有了如此开放的意识?是什么使温州人腰包鼓了起来?是这个时代?是机遇?我们现在面临的不也是难得的机遇吗?兵改工后,国家对基建行业由指令性升划改为招标投标后,在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举步维艰,到处 “找米下锅”。今天,我们居然击败许多竞争对手,冒然闯进了温州这个市场竞争的 大海中,这不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吗?

我们的队伍能立住脚吗?能,一定能。在同一个蓝天下,别人能干的,我们照样能干!

春夜的风已充满凉意。他就这样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考。

这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温州街头这个朴实、 缄默 的 汉子,三年后竟成了温州家喻户晓的大英雄。

机遇乎?命运乎?

(三)

越过淮河,跨过长江。铁道部十四局四处五百雄兵千里挺进浙南温州。这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队伍,南征北战 ,战功赫赫。今天,他们要面新的、更加艰苦的魔战。

瓯海县海滨乡,距温州市区24公里,东临大海1.2公里。87年3月的一天,这块千年沉寂的处女地不再平静。推土机的轰鸣声奏响了温州飞向蓝天的序曲。

大海沸腾了。

杂草丛生的海滩上,一夜之间多出了许多帐蓬,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象雨后冒出的朵朵蘑菇,星星点点、诗意盎然。这便是工程队常年生活的地方。用 “艰苦”二字来形容他们的生活,显得太单薄了。一位诗人在了解了工程队的情况后曾感慨地说:他们享受的是人间最落后、最简单的生活,创造的是人类最灿烂的 文明。

是啊,我们的队伍太苦了I这一点,余文忠比谁都深切感受。谁叫我们太穷呢?他下决心要在温州创下基业,让这些常年流动的弟兄们生活好一点。通往富裕之门的路是艰难的,这是在修一条通天的路。

温州机场是十四局跻身社会投标承揽的第一项路外机场工程,对我们这支铁路建筑队伍来说,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温州机场处东海之滨,属第四纪滨海淤泥质土层,地质结构松软,压力强度低,在这样的软地基上搞机场,在我国尚属首次。

开弓没有回头箭。余文忠没有犹豫,他充满信心地驾舵出海了。

(四)

人们与真理之间的距离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捅破这层薄纸,

便会豁然开朗。经过温州这段时间的思考,余文忠的 视 野 开 阔

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久以来令他困惑的问题渐渐明朗了。对温州机场的建设他已成竹在胸,“温州模式”不就是以家庭经济为主,以不同方式进行承包的经营形式吗?而我们长期在计划经济的禁锢下,形成的是呆板的管理方式,吃的是 “大锅饭” 。何不采取 “拿 来 主 义 ” ,“温”为 “我”用呢?于是,从八八年六月起,他对机场施工的队伍进行了改革,打破了吃了几十年的 大锅饭”。从队到股室、班组、到个人 ,纵到底、横到边、全方位、多形式地实施承包素任制,实行定额包干,对工程项目一次性包定。时至今日,我们有些单位还没超过八八年的余文忠。

体制改革,“志包”开路,减少了管理层次,增强了企华活力。十三队工人陈胡生,率先在机场工地承包永久性垫层,仅用五个月时间就完成土石方3,4万方,完成投资70万元。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帐一世穷。”与聪明的温州人打交道,必须学会算帐,要 “智取”。这是温州给余文忠的又一个启示。在选择卸砂码头时,原先租用温州海洋渔业公司的码头,对方收取每方六元的停转费,仅此一项,就需60万元。四处自行修建了一座简易码头,节约了运输费用,距工地也近了。

思路越来越清晰。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抓住了机遇便是成功的一半。茅塞顿开的余文忠的思路象从地核中释放出一样,智慧奔涌。

科技开路。与浙江大学联合,采用 “袭袋砂井超载预压法”,解决了难题。打破机场场道施工中传统的 “刻糟”、 “拉糟”方法,采用 “拉毛”新工艺,提高了质量。

处理好路地关系。在温州这个金钱至上,经济气氛浓郁的特定城市,余文忠他们靠心灵的沟通、真诚的交往。一流的信誉,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温州人民的支持。

(五 )

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住帐蓬、喝咸水,春日淋霉雨,夏天顶烈日。在这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创造着奇迹。

三年来,为了温州机场早日建成通航。余文忠和他的战友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他们付出的不只是血汗,失去的不只是青春韶华,他们还付出了沉重的感情代价,欠下了父母、妻子和儿女一笔永远也无法偿还的 “债”。工程师小吴是队里的技术骨干,为了不误工期,新婚不久,他便提前归队。这年春节,他又放弃了休假,把妻子接到了工地。就这样,这对年轻的大学生结婚的第一个春节,便是在这远离故乡的温州,在那简陋的帐蓬中度过的。伴随他们的是大海激情的喧闹声。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余文忠除了回基地开过两次会,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这方圆儿十里的海滩上。工地雌角角落落洒下了他无数的心血。八七年五月,为尽快地开采机场用石料,他卷起铺盖搬到黄石山上。四十多个日夜,他和职工们没睡好一个觉,终于在专家的帮助下,采取先进的毫秒微差定向爆破技术,一炮打响。

1989年10月13日,机场联络道与飞行道之间的最后一块道面混凝土铺平,比预定时间提前一个月。此时此刻,整个工地一片欢腾。余文忠不知是高兴还是激动,眼前一黑,差点昏倒在现场,他急忙回到了宿舍躺下,人的能量有多大?他太累太累 了。此时,他只有一个愿望,他要好好睡一觉,睡他个十天十夜I

(六 )

1990年7月,温州机场正式竣工。从此,东海之滨,一 座 现代化的机场给秀丽的温州又增加了几份魅力。

余文忠成了温州的轰动人物。报纸、电台在烦扬着他和他的队

伍。

一顶顶花冠向他抛来:温州市劳动模范,全国优 秀 项 目经理。

一年后,温州机场荣鹰国家建筑最高奖:鲁班金像奖!

中篇 在浪尖上

(七 )

1990年7月4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美丽的温州沐浴在祥和欢庆的气氛中,大海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蔚蓝色的海平面上,海鸥在自由地翱翔。

经过铁道部十四工程局500名建设者三年顽强拼搏,温州有史以来的第一座现代化机场胜利落成了。银灰色的跑道、伸向’远方,几架试飞的飞机整装待发。

温州终于圆了飞天的梦。

银燕将伴温州第二次踌飞!

今天,是温州人民喜庆的日子。温州市政府不食前言,举行隆重的通航典礼。彩旗、气球挂满了机场,喜庆的鞭炮震耳欲聋。温州人用盛况空前的激情,表达他们对机场建设者的祟高敬意。

可是,主席台上,人们没有看到机场建设总指挥余文忠,这个实现了温州人多年夙愿的英雄。

他去哪里了?

这时,在地球的另一个经纬点上,在杭州铁路枢纽工地,余文忠正在奔忙着。温州机场和他奋斗的一千多个日子已成了凝固的历史,化为无字的丰碑。他甚至来不及去亲自倾听那喜庆的炮礼、动人的飞机引擎声;来不及去享受甘醇的庆功酒,来不及丢接受鲜花和赞美诗,一副更加沉重的担子又压上了他瘦弱的肩头。

他出任铁道部十四局第三工程处处长。

(八 )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也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时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人在贫瘠的荒滩上开拓出富裕的家园,有人却在改革的大潮中悄悄沉没。同样的队伍,同样的起点,现实却表现出惊人的差异。

座落在山东充州的铁道部十四局三处,这曾是个英雄的队伍,有它引以自豪的昨天。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还是在如火如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浴血奋战,屡立奇功,敬爱的周总理曾亲自给这支英雄的部队授军功旗。也许,这么多的战绩,这么多的荣誊已使它不堪黄重。在改革的大潮风起云涌的今天, 在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上,他们却跌入了底谷。、

这是一组令人扼腕叹息的数字,一支有2085人的队伍,审计帐面累什亏损达1012万元,内外欠款1370万元,人均负债1万多元。全处流动资金断流,有的工点职工几个月领不到工资,三百多名职工申请调动,全处上下人心惶惶。

三处,你将走向哪里?

(九)

不能眼睁睁看三处倒下。三处的职工急,局领导更急。局党委连开几次会议,痛下决心,给三处领导班子 “大换血”。

天降大任于贤者。余文忠,这个十四局改革的急先锋,还来不及洗去鏖战温州的征尘,便受命驾驭三处这个颠簸着驶向低谷的航船。

受命于危难之时。余文忠,你能承受住来自各方面的 压力吗?在三处改革的浪尖上,你能稳操航舵,再创奇迹吗?有人投来信任的目光,有人却在看他如何收场?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效之后……”余文忠坚信,只要你为事业付出了艰辛的血汗,那你就能得到应有 的回报 !

三处这一年的职代会,是在一种沉闷的气氛下召开的。面对台下几百双热切的眼睛,余文忠感到有一股热血在往上冲,他努力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平静地说: “首先,我恳请大家在我今后 的工作中给予理解和支持;在我任职的日子里,我愿与三处2085名职工同呼吸、共命运,共同走出这段阴暗的岁月!”

台下一阵沉寂,接着便是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一很长一段时间,三处的人手麻木了,心沉重了,口沉默了。今天,新任处长的报告,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却象春风拂过他们的心头,唤起了他们久已沉睡的希望……

这个夜晚,躺在办公室里间的临时宿舍里,余文忠久久难以入睡,感情的波涛仍在激荡,不久前发生的汾幕,又历历在目。

前几天,他到商阜铁路工地检查工作。段长陪他在涡河大桥看现场。前面一个人在绑扎钢筋,很认真,很用力。见 他们过来,头也不抬。段长介绍说:“这就是刘师傅,当铁道兵时就是老先进。”接着又把余处长介绍给刘师傅。一听是新处长,刘师傅马上放下手中的活,“呼”地站了起来,用他那双黑乎乎的、长满厚茧的手紧紧握着余处长的手矿’激动的话都有些颤抖: “余处长,我们十八团 (三处原是铁道兵第十八团)怎么了?当年我们修京原,战通古,铺充石铁路线,哪年不是先进?荣誉、奖状铺天而来。那时候,活得多畅快!可是……现在,我满身的劲没处用,心里憋着一股气,唉!”

余文忠感到刘师傅的那双手握得那样紧。这双劳动的手曾握过无数的钢轨,架过数不清的桥梁,今天,它在诉说着什么?

余文忠早就听人说起老刘。六八年的老兵,比自己还大几岁,那斑白的头发,松树皮一样的脸可以证明。可是,他至今仍是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他的妻子一直在老家,两个孩子也已成家立业。家里人不只一次地恳请他调回去或退休算了。可是,老刘却不愿离开这个他为之奋斗了大半生的工程队,离不开战友们,离不开他熟悉的钢轨、道碴……

想到这里,余文忠似乎又看到了老刘那双焦虑而 真 诚 的 眼睛。我们的职工是好样的,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永远不会泯灭!

这不就是最可宝贵的东西吗!不把三处搞出个样,我对不起他们、他们的家属 、孩子!

“档、档、档”:墙上的钟响了三下,已是凌晨三点了。东方已是微微晨曦。

(十)

如果把这个时代比作飞驰的列车,而三处只能算是‘辆老牛车。车体已经老化、陈旧、松散,在缓缓前行,‘吱吱”作响。

尽管三处人拼命往前奔,仍被这个时代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前身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四师。1984年1月,中央军委一声令下,铁道兵数十万大军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从此,铁道兵完成了他光荣的使命,开始了新的历程。

适值建筑市场萧条冷落,竞争异常激烈。这支队伍如同一个刚刚 “断奶”的婴儿,一下被推向了社会。这是一个艰苦的适应过程,这些昨天的军人们历经艰难的选择,逐渐从 “阵痛”中恢复过来,调整着自己的每一根经络,顽强地在建筑市场的大海中搏 击。

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体制一时改变不过来,久而久之。其弱点就明显地暴露出来,它象一根无形的绳索在束缚着企业的活力。谁能挣脱它的束缚,谁就解放了自我。

三处,便难以解脱,至今仍在这种束缚下痛苦挣扎。这就是症结所在 。

(十一)

余文忠杀出的改革第一剑,便直刺中枢神经— 管理体制。

“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这是人们对机关与基层工作的评价。全处管理人员875人,占职工总数的41.9%,几乎 是 一个管理人员管一个干活的。一个处机关、部门林立,冗员繁多。

机关所属医院,有职工46人。由于队伍大都远离机关施工,一线职工很少来医院看病。医院只起到了门诊所的作用。 医 院 除 了挣不了钱,每年还补贴进去二十多万。医院严重超 员, 人 浮 于 事 ,而施工一线却缺医少药。有人在施工一线拼命流汗,有人却在后方无事可干,公理何在?这是对我们职工奉献的“掠夺”!

这是一种可怕的病态。余文忠横下一条心,断然对机关进行彻底,“消肿”。“手术方案”很快制定,并且马上付诸实施。

机关实行定编定岗,材料厂撤编,医院减员60%, 263名非生产人员充实到施工生产第一线 。378人调整岗位,27名干部低聘或解聘。

这一刀,虽然痛苦,但却痛快淋漓。彻底改变了一线空,二线松,三线肿的状况。企业赋予了勃勃生机,轻装上阵,活力大增。

余文忠杀出的第二剑,堪称 “胆大至极”。

全处从部队时的团、营、连三级编制到现在 的 处、段、 队几十年一贯制,实际上是一脉相承。况且,现在的每一个工点,处里还设有一个指挥部。早在四处的时候,余文忠就看到了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并且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各工程指挥部和段机关实质上是互相重复,枝节繁多。这样庙多神多,整整多出一个管理层次。段一级单位的存在,意义已经不大。余文忠形象地比喻为 “肠梗阻”。排除它,便少了一个障碍,少了一个层次,使管理一次到位。

可是,他这一剑砍下去,却异常沉重。

他碰到的不只是个别人和个别事的阻力,而是传统势力相旧观念的挑战。

的确,对每一个从当兵过来的人来说,对 “营部”、 “段部”的存在是不置可否的,他们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它会消失,永远成为历史!甚至,有的领导也大惑不解,认为这改革也太大胆,太过份 了!

观念是多么可怕,旧习惯在束缚着人们。这实际上是一个黑 色时梦在笼罩着人们的心头。

“从来如此,就对吗?” (鲁迅语)

余文忠在十四局第一个向旧体制挑战。 “既然让我当处长,就要还我 ‘尚方宝剑,我愿以事业和生命作抵押!”认定的路,他决不反 悔!

举起的改革之剑没有犹豫。

于是,三处撤段强队。砍掉四个段部,2个公司,撤并9个非生产单位和6个工程队,按区域项目组建了4个项目指挥部:按专业化、机械化、跨行业、多功能的思路组建了13个工程队。实行处、项目指挥部、队,两实一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上百名干部,其中有9名段长、付段长降级使用当队长 ,12名 队长、指导员改任副职。

余文忠的这个改革方案一出台,便马上在全处、全局乃至总公司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戏称 “余文忠冲击波”。

他又创 了一个全总公司第一!

此事发生在1990年。

后来的实践证明,余文忠的这一步棋是理智的、高明的。它使三处去掉了包袱,突飞猛进。原先摇头叹息的人也树起了大拇指。到1992年底,全局各处都学习三处的经验,撤段强队。从此、在十四局的历史上,工程段已不复存在!

这是后话。

紧接着,余文忠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改革分配制度,推出 “产值、效益与工资奖金双联挂合浮动办法”,工资向一线倾斜:每项工程,实行招标承包,重奖重罚;  这一切都发生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发之前。这是一种过人的胆识:也是吮种为国家、为企业负责的精神!

天空是明丽的,人们没有必要因惧怕暴风雨的袭击而不敢展开自由翱翔的翅膀!

(十二)

充州是古九州之一。相传大禹在这里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改其父鲸堵水为导水,泽及后世,后继舜位。充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治水的英雄,在市中心立了一尊大禹塑像。

古代的大禹治理的只是自然的世界,可是,要想改革传统的体制,征服今人的精神世界,何其难也!

改变一个三处比修建几个温州机场不知难多少倍。为了三处的振兴,为了一个企业腾飞之梦的实现。在三处的三年,余文忠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冲破重重阻力,终于让三处甩掉破车、加入到时代快车的行列。

请看这样一组激动人心的数字:1990年,全处完成产值5093万元,盈利397万元。1991年,完成产值8000万元,盈利885万元。冲减历年亏损。全处自有资金增值达800万元。固定资产两年增值1140万元。1992年,三处完成了历史性的突破 ,产值超亿元大关 ,盈利788万元,人均年收入5000元。

请看这样一些事实:三处承建的商阜线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总评优良,有6项单项工程被树为样板工程。修建亚运会重点工程--一 杭州览桥机场。他们凭一腔热血,加上实干的精神,科学的管理,战胜恶劣的气候,击败装备精良,财大气粗的宝钢、攀钢等一流建筑队伍,用39天的时间完成了80 天的工期,创造 了闻名杭城的 “览桥速度”。受到了浙江省的嘉奖,被誉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马鞍山工点,三处人当年凭3000元钱,赤手空拳闯鞍钢,用两年时间,跻身于152家大型施工企业之首。马钢破例给他们开了“庆功会”。

这一串串数字,一个个事实,凝聚着余文忠和三处人无数拼搏的血 汗。

大风起兮云飞扬,三处人回首往事,几多辛酸,几多感慨,几多豪情 。

在三处两千多职工的心目中,余文忠永远是一座丰碑!

下篇 敢问路在何方

(十三)

在下一个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国人终于震醒:中国铁路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铁路正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 “瓶颈”。每年,铁路只能满足客运的50%,货运量的60 %。经济要腾飞,国家要强大,没有铁路,那将是一句空话!

阿时走出 “瓶颈”?中国在呼唤着铁路大发展。

早在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提出: “夫铁路者,今日文明富强国之利器也。”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重视铁路建设。1992年金秋,在党的十四大会议上,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

中国铁路要大发展。

在八届人大会议上,提出."八五”后三年重点建设京九、兰新、南昆三条铁路线。其中贯通南北的又一条大动脉— 京九铁路,是重中之重!

中国铁路建设的黄金时代终于到来。

各路建设大军纷纷奔赴这几个重点工程,开始了历史性的会 战 。

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这支英雄的队伍义不容辞地被推上了铁路大会战的主战场。万名建设大军云集京九铁路线,拉开了京九大会战的帷幕 。

(十四)

时代在呼唤着我们的英雄。

温州三年,充州三载,难道这是历史的巧合?此时,余文忠

正成为一名运筹帷握的企业家。但是,连年的征战也使他心力交瘁。当三处终于走出低谷,跃居全局前列的时候,余文忠真想轻松轻松。

时代不允许我们的改革家沉默。

既然你是个出色的舵手,你就不应停留在风平浪静的港湾,而应扬帆远行;既然你是个真正的英雄,你就不应满足已有的成功,而应去搏击更广阔的天空。

余文忠又离开了让他自豪,让他留恋的三处,走马上任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京九铁路吉赣龙段铁路建设总指挥。

他又踏上了新 的征程 。

脚下的路更遥远、更曲折。

(十五)

1993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津浦铁路线上。45次特快列车顶着夜色,风驰电掣般向前飞奔。车进滁县大地。十六号硬卧车厢,人们经过一天旅途的劳累,大都进入了梦乡。这时,一个人异常激动,眼睛紧紧盯着窗外的苍茫夜色。

他就是余文忠,此刻,他正行进在奔赴江西信丰京九铁路建 设指挥部的路上。

而此时,列车行驶的这块土地,正是他魂牵梦绕的故乡。

虽然窗外是一片朦胧的世界,他却确切地感觉置身于故乡母亲的怀抱。他打开车窗,顿时,一股清凉的春风裹着故乡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这位滁河的儿子眼睛湿润了。

1951年7月,余文忠就出生在滁河岸边一个贫穷的山村 。十岁那年,他和伙伴们进城看火车。那庞然大物令这个乡村孩子激动不已。他萌生了一个天真的想法,长大了也去开火车,把火车开到小村庄,载着父母去美丽富庶的城市。

没想到,一八岁那年、他的梦实现了,虽然他没开上火车,他却成了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士。从此,他便与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遇山凿路,逢河架桥,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二十四载悠悠而过,他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成长为一名精通铁路建设的企业家。特别是这几年,改革开放的时代之风焕发了他的青春,让他的才智闪射出夺目的光华。

然而,他成长的路上,有成功的鲜花,但更多的是辛酸和沮水 ,这其 中的味道 ,谁能知道?

时至今日,他不但没有接走他的父母去享福,又把妻子儿女送回了故乡。

他的父母年逾花甲,且患有多种疾病,仍在家乡日出而作,日落而妇。余文忠青年当兵,在外奔波了几十年,很少侍奉在父母身边。他时时为作为一个儿子,不能尽孝而自责。为此,他动员早已随军的妻子张正茹退职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张正茹,这个过了大半辈子牛朗织女生活的妻子,又离开了丈夫身边,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分居生活。她曾经做过乳房肿瘤切除手术,常年吃药。回到老家后,既要照顾好两个孩子,又要照顾好双亲,她瘦弱的身体能承受得了吗?

想到这里,余文忠说不出心中是什么味道,每当坐火车路过 故乡,他心中就多一份歉疚。他想,退休回到老家后,他咐本要加倍偿还。

前面就是滁河特大桥工地,到处一片灯火通明。建设者们正在昼夜奋战。

看到这些,余文忠又激动了。他忽起了童年的时候,滁河经常肆震泛滥,给他的家乡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今天,国家终于决定修建滁河防洪大桥。不久,滁河水患将彻底根除。而今夜正在加班干活的建设者中,就有十四局二处、三处的人,有他的战友、弟兄 。

是啊,我们的队伍太苦了。可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吃苦奉献,哪有共和国铁路的延伸?为了使我们的国家、人民尽快摆脱贫穷这个恶魔,尽快向现代文明前进,我们个人的牺牲又算得 了什么?

故乡渐渐远去,他的思绪仍在奔弛。

他想,京九铁路烽烟四起,强手如林。在那里,他的队伍能过关斩将,再立新功吗?

能,一定能!

二十一世纪的曙光即将来临,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沐浴这世纪之光的恩泽。时代给每个人平等的机遇,只要你把握了这个伟大时代给予你的支点,你便能战胜一切。

他从来都是这么自信。

(十六)

东方欲晓。

列车在隆隆前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05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527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779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685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99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0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89评论 3 39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54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90评论 1 29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34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1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94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7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1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849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58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