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魔力5:没有失败,只有反馈

NLP的三个框架中,今天我们介绍第二个框架:“反馈”框架。

1.从“问题”框架转向“结果”框架

2.从“失败”框架转向“反馈”框架

3.从“不可能”框架转向“假如”框架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时,为寻找合适的灯丝,对一千多种耐热材料进行了实验,结果都失败了。

有人怀疑他,有人嘲笑他。

他说,我并没有失败,至少我知道了一千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对于爱迪生,我想他肯定是认可“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的,或许这是他成为伟大的发明家的一个重要特质。

对于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把“拒绝”“批评”“不认可”等当做失败还是当做反馈,是个非常关键的选择。

我在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终身成长》一书中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区别对比,其中有一条就是“对评价的看法”:是会“忽视有用的负面反馈信息”,还是“从批评中学习”呢?

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对比

对于这一点的看法,很多书籍都一再强调其重要性,除了《终身成长》,还有《刻意练习》《坚毅》《七个习惯》等,即使在沟通类书籍中也是如此(比如不要看重对方批评或暴力语气都表达,而是看对方反馈了什么感受和需求)。

而NLP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框就是要把“失败”模式转变为“反馈”的模式,两者的区别如下:

反馈模式(加粗)                           失败模式(斜体)

结果:你想要什么?                        问题:有什么不对呢?

反馈信息:你如何能学到?            失败:是谁的错呢?

如何:那是如何发生的?                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机会:如何让这成为一个机会?        限制:那会如何限制你?


这个框也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但却比较难以做到的换“框”,我们也经常陷于其中而不知。

比如我们经常会参加一些面试,但随着失败的增多,我们就会在一次次的拒绝中开始否定自己,陷入焦虑状态,从而匆忙选择了新东家,入职不久之后就开始后悔;

比如公司的某个新计划推行不顺利,有些管理者就选择视而不见,只去怪责执行不力,而不去深入思考本来的目标是否合理?正好揭示我们公司的哪些能力的改善空间?怎样让这事成为一个提高成长的机会?

比如公司的离职面谈变成了不可缺少的离职环节,却浪费了从员工得到“最真实”反馈的宝贵机会。其实,还有什么时候比一个员工在离职时候更有可能暴露真实想法呢?从某个角度来讲,离职的人对于还在职的人员来讲就是“天使”,如果他反馈的信息被重视且改善的话,是造福了现存的员工,而且有可能让公司更真实地了解自己的优劣。

我们都在不断地学习和发展我们的智力和才能,但进步发生的前提,一定是因为我们在持续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主动跨出“舒适圈”,而很重要的支撑心态就是把“失败”模式切换成“反馈”模式。

也就是说,你在遇到“失败”时,去进行些聚焦在“反馈”信息的自我对话:

- 我想要什么?

- 我能从这件事中学习到什么?

- 这件事的过程是怎样的?

- 怎么把这件事转换成我自己成长的机会?

如果我们认真地自问自答,或者询问别人,这些反馈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聚焦在让我们更加优秀的行动上。

这就是所谓“没有失败,只有反馈”。


延伸阅读:《语言的魔力》 罗伯特•迪尔茨

(全文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