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脑“连接”电脑: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的新突破

引言:2025年,上海阶梯医疗科技公司,让一位失去四肢的年轻人用“意念”玩起了《马里奥赛车》。这场看似科幻的场景,背后是一套植入大脑的“超细电线”系统。这些比头发丝还细百倍的装置,正在改写人类与机器交互的规则。


一、脑中的“电线”:如何让意念变成指令?

这套系统的核心,是一种名为“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技术。医生通过微创手术,将两根柔性电极植入患者大脑的运动皮层区域。这些电极能捕捉神经元发出的电信号,再通过无线传输到外部设备,最终翻译成“向左”“加速”等游戏指令。

与传统脑机接口不同,该电极细到仅有0.1微米(约为头发直径的1/100),植入创口只有3-5毫米。这就像在脑组织中轻轻放入几根“蜘蛛丝”,既不会明显损伤脑组织,又能长期稳定地采集信号。

二、材料革命:比发丝更细的“生物友好”材料

要让电极既足够灵敏又足够安全,材料选择至关重要:

1.导电“金丝线”

电极表面覆盖着铂或金等惰性金属。这类材料就像“生物友好型导线”,既能高效传递电信号,又不会引发人体排异反应。

更前沿的尝试

 石墨烯:如同一层“分子级导电胶布”,单层碳原子结构可紧贴神经细胞,提   升信号捕捉精度。

 碳纳米管:比蜘蛛丝还细的管状材料,像“纳米导线”般编织成网,增强电极   的柔韧性和信号密度。

防护升级:为了防止金属离子渗入脑组织,科学家还给它们裹上一层比保鲜膜还薄的绝缘涂层(如氮化硅或聚酰亚胺)。对于易磨损的接口部位,还会尝试加入类金刚石碳(DLC)涂层——这种接近钻石硬度的材料,仿佛给电路穿上了“微型铠甲”。


2.会变形的“塑料支架”
电极的基底是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材料(类似手机柔性屏使用的聚酰亚胺)。这种材料柔软到可以随着脑组织的轻微晃动而弯曲,避免了传统刚性电极因脑部活动导致的移位或脱落——此前某国外公司的电极就因材质过硬,出现过85%的位移问题。

3.防水的“保护衣”
整套装置外还有一层医用级聚合物涂层(如Parylene),就像给电子元件穿上雨衣,防止脑脊液腐蚀电路。这种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心脏起搏器等植入设备。

氧化钽(Ta₂O₅):一种陶瓷涂层,像“防锈漆”一样隔绝液体侵蚀,同时兼容生物组织。

类金刚石碳(DLC):硬度接近钻石的薄膜,用于关键接口的耐磨防护,防止长期摩擦损坏电路。


三、从实验室到病床:中国方案的独特路径

该技术路线,体现了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务实创新:

专注刚需优先帮助瘫痪患者恢复基础生活能力(如控制轮椅、打字交流),而非追求炫酷的“超人”功能。

微型化突破:通过MEMS(微机电系统)工艺,在上海浦东建设了专门的生产线,将电极、芯片、无线模块集成到米粒大小的设备中。

临床导向:与医院深度合作,从首例临床试验开始就严格遵循医疗器械规范,为后续产品注册铺平道路。

四、未来挑战:安全与伦理的双重考验

尽管技术前景广阔,但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

长期安全性:植入设备需在脑中工作数十年,材料是否经得住时间考验?微电流刺激会否影响神经功能?

信号“解码”瓶颈:当前系统只能识别简单动作指令,要实现复杂思维交流,还需更强大的算法支撑。

普惠性难题:这类高端技术成本高昂,如何让普通患者用得起?阶梯医疗计划中的智能轮椅等项目,或是降低成本的关键尝试。


结语:人与机器的“共生”新起点

从帮助瘫痪患者玩游戏,到未来控制机器人、恢复触觉,脑机接口正在模糊人与机器的界限。阶梯医疗的探索,不仅是中国在该领域的重要进展,更揭示了医疗科技发展的新方向——用最微小的介入,实现生命质量的跨越。当技术真正以人为中心时,那些细若游丝的电极,或许正在编织一张更具温度的未来之网。

所有图片仅用于技术原理说明及行业趋势分析,不构成对特定企业、产品或技术的推广或评价。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涉及版权信息,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