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大家终于可以从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松一口气,享受一段闲暇的时光。亲友聚餐、同学聚会,一拨拨的场子轮下来,除了创业升迁恋爱成功史之外,也听了满耳的牢骚吐槽。
A君抱怨工作太忙。“老板一个接一个的任务压下来,当我有三头六臂啊?下面的人又什么都不会,屁大点的事都要问我怎么处理,搞得我整天都像在救火!”
B君说最近和夫人关系不佳。“上个月本来答应和她自驾游去周边玩,上车我突然发现车子年检还有几天就到期了,我就说那我先去年检,下次再去自驾游。结果她就生气了。我又不是故意的,年检快到期了我也没办法,你们说是吧?”
C君吐槽银行办事不负责。“这个月信用卡到期要换新卡。我一直没收到新卡就打电话去银行问。没想到给我寄到以前的工作单位去了,寄出来之前都不跟我确认一下的,害我要挂失重办,现在新卡没收到,旧卡又用不了,麻烦死了。”
抛开具体案例不谈,就生活状态而言,ABC君的状态是不是我们很多人的缩影呢?
忙于救火,待办事项四面而来,哪儿都不如意,怨气冲天。健忘,常常在紧要关头才想起某个重要事项还没办好,结果手忙脚乱,顾上了这头忽视了那头,导致生活失衡。拖延,该做的事拖着迟迟不做,等到它造成的隐患爆发了又去埋怨别人,推卸自己的责任。
我们好像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工作、生活、伴侣、孩子、父母、健康……,好像他们分别扯着“我”身体的一部分在拔河。今天工作任务繁重,我便一整天都埋头工作,顾不上其他。明天伴侣因为我整天加班跟我吵架,搞得我一天工作都没效率。后天……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掌控”?要怎么做才能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呢?
🔹🔹🔹
其实大部分情况下,人的压力并不是来自任务本身,而是任务在大脑里的混沌塞积,造成心理的焦虑和抵触。
已有研究证明,你的大脑会不由自主地帮你记录所有的未尽事宜,但它并不会在你期望的时候给你准确地提醒,而是需要提示物的触发。
比如你家挂钟的电池快没电了,你想着下次去超市的时候要买电池,大脑就会帮你记下这件待办事项。但它往往并不会在你逛超市的时候及时提醒你,而是在你看到电池的时候才会想起。在你没有想起它的时候,它并不是被遗忘了,而是会一直存在于潜意识中提醒你还没有完成它,所以你在逛超市的时候可能经常会觉得我好像还有件东西需要买,但是却想不起来是什么。如果你在这次逛超市的途中一直没看到电池,很可能就会一直想不起来,然后进家门看到挂钟的瞬间,才会想起原来还有电池没买。
买电池只是一件小事,但其他关系到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大事也是一样。当他们未被解决的时候,会被大脑记录下来,然后在遇到提示物的时候被触发想起,如果你不着手去解决,他们又会在毫无进展的状态下潜伏到潜意识中去。这些潜意识中毫无进展的事件看似与你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毫无关系,实际上它们极大地消耗着你的精力,会使你更加焦虑不安。
正是这种焦虑造成了压力、遗忘、拖延症等现象。
🔹🔹🔹
为了帮助人们消除来自工作和个人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掌控自己的人生,能够致力于最想追求的目标,世界知名的时间管理大师戴维·艾伦提出了行动管理的GTD理念。GTD是英文Getting Things Done的缩写,即“把事情做完”,中文翻译成“搞定”。
GTD的核心原则是按照“收集→整理→组织→回顾→执行”的步骤,设定好路线并努力执行。
我们可以把这5个步骤凝练成3个。“收集→排程→执行”。
〰 收集 〰
所谓收集,简单地说就是把所有未尽事宜全部罗列出来,清空大脑。
也许会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列清单么”。的确,我们很多人都列过清单,“待办清单”、“购物清单”等。但大部分人在列清单时,并没有列出与自己相关的所有未尽事宜。“待办清单”列出的往往只是工作中待办的事项,“购物清单”中只会列出某次需要购买的物品。
但在做“收集”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便是“全面性”。就是说,我们需要把引起我们关注的所有未完成的待办事项百分之百地罗列出来,把它们赶出大脑。无论事项的大小、轻重、缓急,无论是工作事项、学习事项还是生活事项,也无论是正在着手做的事、马上计划做的事还是遥远的将来可能会做的事。
可用于收集的工具有很多。例如手账、手机/电脑的备忘录、录音设备、手机APP等。每种工具各有利弊,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但无论选择何种工具,都应注意尽量减少收集工具的数量。就是说应该把未尽事宜尽量集中地收集在一起。
如果东记一件西记一件,很可能一段时间后自己都想不起来记在哪儿了,也就起不到收集的作用了。用于收集的工具还应该尽可能得便捷,可随时取用随时记录。这样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的中途想起另一件事项的点子或其他需要做的事项,就可以马上把它们放到“收集筐”中,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它们对目前手头事项的干扰,减少被它们所分散的精力。
推荐大家使用手机、平板等便携的智能设备。现在有很多很好的APP可以帮助我们做收集,例如OmniFocus、奇妙清单等。
〰 排程 〰
排程是将收集起来的待办事项进行分类、整理及安排的过程。
针对每一个被收集起来的事项,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标准,逐条安排它们的去处。
首先,问问自己这件事需不需要去做?
如果你发现根本没有必要做,就可以直接把它从“收集筐”中删除。
如果是需要去做的事,再判断一下处理它所需要的时间是否大于2分钟?
如果是2分钟内可以解决的,就立刻解决。
如果需要2分钟以上的事项,可以再按照它们不同的特点进行以下分类:
1.日程
日程类事项是指确定时间或日期要做的事项。例如,XX月XX日XX点开会,XX月XX日出差等。这类事件必须在规定的日期甚至是规定好的时间来执行,一旦写入日程的就要提醒自己必须完成。
2.下一步行动清单
下一步行动清单中需要收集的是有截止日期的事件。例如,XX月XX日之前交企划报告,XX月XX日之前买猫粮等。这类事项无须在固定的时间或日期完成,但它们有个最后的截止时间,越早完成机动性越大,心里也就越轻松。
3.将来也许清单
这类清单可以用来保存一些目前你不打算实施,但将来某个时刻可能会去做的事项。例如:学习西班牙语、办公桌抽屉大整理、去看极光等等。你可以定期回顾清单中的内容,在你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把一些事项移入行动清单,或者把一些已经不感兴趣的内容删掉。
〰 执行 〰
做好排程的待办事项接下来就是执行了。
执行的时候,有两个小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克服拖延心理、保持更高的效率。它们分别是“吃青蛙”和“吃番茄”。
“吃青蛙”就是按照待办事项的紧急性、重要性等条件,每天安排3件左右的事做为当天的“青蛙”,然后按照从“丑”到“美”的顺序把它们“吃掉”。
早上第一时间吃掉一只又大又丑的青蛙以后,你会发现这一天已经没有比这个更可怕更困难的事了,能够给予你极大的成就感,帮助你更加高效地处理其他的事务。
“吃番茄”就是番茄工作法。这个方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按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的循环来进行工作或学习。
番茄工作法非常适合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项目。能够提高你在工作时间内的专注力、保持工作的高效,也为大脑留足了充分的休息时间,不易疲惫,能够让它更加持久地持续高效运转。
🔹🔹🔹
当然,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段时间反复的实践和巩固。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阶段,它也许充其量只能增加你的谈资,而永远也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
如果你发自内心地希望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己的人生,那么不妨趁着新年伊始,脚踏实地地迈出第一步,拿出纸和笔或者打开备忘录,开始清空你的大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