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抱怨,生活圈子太小。
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其实就是工作和家庭。所以圈子是同事圈、亲戚圈以及以同学为核心辐射形成的朋友圈。
但是这几个圈子很局限。同事之间虽然能力、学历相当,但会涉及复杂人事,不方便完全敞开心扉。亲戚圈虽然不涉及利益关系,但不是所有亲戚都能理解你的焦虑和理想。
志同道合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同学朋友圈。刚入职后有一段时间,我羡慕极了那种一下班就可以呼朋引友的生活,觉得那样的生活让一个人完全属于一个圈子,让一个人自带标签。
不光是羡慕,刚入职的时候,我也有这样一个小圈子。同事几人同吃同住同工作,每天聊聊工作细节、扒一扒舆论新闻就可以开心地过去一天。工作前两三年,本就属于熟悉工作的阶段。这个阶段,用心向前辈学习就可以。
然而,工作两三年后,是会遇到瓶颈期的。如何度过这个瓶颈期,决定了你今后工作的走向。这个时候,再无耻地复制师傅的模式,那也太没出息了。
于是我需要在墨守成规的工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精细化自己的技能。风格的形成和技能的精细化,显然不是多重复几遍就能实现的,这需要吸收新的知识,并不断反思修正。这都需要时间。
而逛街、吃饭、八卦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要维系原来的圈子,时间成本变得高了。这些时间你本可以用来更好地提升自己。
在圈子已经存在的情况下,融入或者退出必须二选一。融入,意味着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在八卦、互损中,同时意味着你有随时呼叫朋友求陪伴的特权,当然也意味着有很多时间都浸泡“别人家婆婆、别人家老公”的焦虑中。
不融入,意味着你将失去很多只通过小道传来的确切消息,意味着你失去了随时呼叫朋友的权利。
由于各种原因,我既被动又主动地淡出了刚入职时候那个颇火热的小圈子。随之又有人替补上去。那里,成了一个与我无关的、稳定的三角结构。失落不是没有,但是自我提升对我的诱惑更大。慢慢摸索、慢慢习惯,我逐渐发现了新的”圈子法则“。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尴尬。融入一个圈子太费时间,不融入又没有存在感。的确,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只有1%的人才能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怎么办?
很简单,以自己的需求和爱好出发,找到自己的核心诉求,据此融入圈子。比如,我最近迷上的写作:我有一个很厉害的写作群。群里都是未曾谋面的写友。大家每天互相督促,相互鼓励。当一群人中有人走的更快,也能激发其他人前进的动力。
如果你想跟别人每天探讨婚姻育儿,你就建立或者融入一个妈妈群。相应地,你收到的消息都会是老公婆婆孩子。
如果你想跟别人每天探讨单位八卦,你就融入一个同事八卦群。每天进行信息交换,你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各样同事的八卦。
如果你想跟别人每天探讨理财投资,你就融入一个理财群。你每天收到的信息都是基金、股票,即使有小白,也绝对是谦虚求教理财知识的小白。
如果你想跟别人每天探讨写作,你就融入一个写作群。即使不用每天打卡,你也会收到各种角度的文章和素材。
这些看起来很美好的圈子,无非是因为集中精力攻破一项核心诉求。你不知道跟你一起写作的队友,每天几点起来照顾孩子。你也不知道每天跟你一起研究理财的人,每天在路上奔波数个小时,开会到深夜。
生活,并不需要你怒刷存在感。你只要找到自己的核心诉求,以此为中心,建立和别人的有效联系。至于失去的,本来也不属于你。
抱怨你的朋友总不跟你联系?想想你的核心诉求和TA是否一样。一样的核心诉求自然让你们多交流。这世上,总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也总有人,舍弃着你想要的生活。无关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