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言:《红楼梦》是一部佛经,不如说佛经是一部《红楼梦》好。因为谁不知道《红楼梦》是佛经,谁也不知道佛经是《红楼梦》。“智极成圣,情极成佛”,到底还是汤显祖高明。
木心酷爱《红楼梦》,写文不从常理出发,貌似随意一句,却轻轻掀起汹涌浪涛,犹如“冰山一角”。
理解木心这段话的三层意思:
第一层:字面颠倒
“《红楼梦》是一部佛经,不如说佛经是一部《红楼梦》好。”
“《红楼梦》是一部佛经”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和哲学解读。多数人认为,《红楼梦》通过描写一个大家族的盛衰、一群青年的悲欢,揭示了人生的虚幻(“色空”观念)、欲望的痛苦以及最终的解脱,其精神内核与佛经相通。
然而,木心旋即将其颠倒过来,又言:“佛经是一部《红楼梦》”。可谓“石破惊天”。佛经是神圣的、彼岸的、讲求超脱的;而《红楼梦》是世俗的、此岸的、充满爱恨情仇的文学故事。将佛经比作《红楼梦》,等于将高高在上的教义拉回了人间烟火。
第二层:“知”与“不知”
“因为谁不知道《红楼梦》是佛经,谁也不知道佛经是《红楼梦》。”
这句话运用了“知”与“不知”的辩证关系。
“谁不知道《红楼梦》是佛经”: 这里的“不知道”不是“不了解”,而是不把它当作、不认同为。意思是谁会不认同《红楼梦》里蕴含的佛理呢?读者很容易从中读出“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虚空与悲悯。从这个角度看,它确实是一部文学化的佛经。
“谁也不知道佛经是《红楼梦》”: 这里的“不知道”是真正的不理解、没意识到。意思是但又有谁能意识到,那些深奥的佛经,其本质就是一部宏大、悲悯、描写众生沉浮的《红楼梦》呢?佛经所讲的“苦集灭道”,其素材正是人间每一个生命的“红楼梦”——我们的欲望、挣扎、聚散离合,我们终将逝去的一切。佛经是理论纲要,而《红楼梦》是这部理论的填充和演示。
人人都能从《红楼梦》中看到佛理,文学与哲学从来就密不可分,但很少有人能从佛经中看到《红楼梦》那般具体、鲜活、令人肝肠寸断的生命故事,哲学也是源于生活。
第三层:“情”的至高价值
“智极成圣,情极成佛”,到底还是汤显祖高明。
“智极成圣”: 通过极致的智慧、理性的修行,可以成为圣人。这是传统儒、道乃至佛教中某些路径所倡导的。
“情极成佛”: 通过极致的“情”,也能成佛。源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思想。这里的“情”不是简单的男女爱情,而是对生命、对世界、对美好事物一种至深至诚的体验与执着。当这种体验深刻到极致,看透其本质,便能豁然通达,领悟到“空”的境界。“情极”不是沉溺,而是通过彻底的投入和最终的幻灭,达到真正的超越。
木心认为汤显祖的这个观点“高明”,是因为它指出了一条不同于纯粹理性修行的解脱之路。这条路更贴近人性的本质,更具有文学的悲悯色彩。
将这三层意思串联起来,可以这样理解:
是对传统“色空”解读的超越,木心不满足于仅仅将《红楼梦》看作一部阐释佛家“空”观念的寓言。他认为,这种看法依然是把《红楼梦》置于佛经之下。
木心通过颠倒的修辞,将《红楼梦》提升到了与佛经平等、甚至更基础的地位。佛经是抽象的道理,而《红楼梦》是道理本身所来源的那个鲜活、残酷、美丽的世界。
木心借汤显祖的话,点明《红楼梦》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它最后告诉你要“悟空”,而在于它极其深刻地展现了“情”的整个过程,从萌生、绚烂、挣扎到幻灭。真正的悟道,不是无情,而是深情之后的彻悟。贾宝玉恰是这样一个“情极”而最终“成佛”的典型。
在木心眼中,《红楼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最终指向了佛家的空无,更在于它无比真实、恢宏地描绘了那个“空”得以成立的“有”的世界,那个充满了诗、酒、眼泪、欢笑与无奈的尘世。我们皆在这个“红尘大梦”中,能读懂这部“梦”的悲悯,也就能理解抽象的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