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的端午节好像离民俗文化越来越远了,在当代人的意识中似乎更倾向于纪念屈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本来我对屈原这个人不大了解,虽然读过他的《离骚》却因晦涩难懂始终不得要领。但是基于一点使命感我觉得还是应该以我个人的角度来阐释一下有关端午,有关屈原――
近日恶补了一些相关资料:古人意为“五”是阳数。五月,五行属火,五月初五两个阳数相冲,阳极盛之,暑毒盛行,所以就有了许多忌讳和辟邪的习俗。为此,各地都有因地制宜的方法,比如挂艾叶、菖蒲、食粽子、饮雄黄酒,戴五色绳等。这些习俗,实际上就是采取简单但又实用的办法,寄托了民众除病、除疫、癖瘟除邪的美好愿景。
而屈原恰好选择了这样一个日子投江自尽,又因为他在当时的楚国是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作为,符合且满足了封建时代普通民众对忠臣良将的渴求,后人便逐渐将他的死附会杂糅到了节日的内涵中。
北大教授陈连山也指出:其实诸多学者们已经公认端午节的起源和本质与屈原无关,但是他们一边质疑一边却又执著地坚持后起的屈原传说是端午节至关重要的部分,理由是屈原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爱国主义思想。屈原在民众的端午习俗中本来并不普遍,但是经过历代知识分子,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通过各种传媒的宣扬,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百姓接受。
诚然,屈原是爱国的。尽管我们也是爱国的,我们尽可能地不乱丢垃圾,尽可地的一水多用,尽可能地不乱砍乱伐,地震的时候我们也去捐款,我们中个别同志还专门去美国调查转基因食品,最近又痛斥某明星偷税漏税……我们很多人都在用力所能及的行为爱国着,但是屈原却因为他三闾大夫的特殊身份,他的爱国情怀便被更多的文人志士极尽渲染、千古流传!
实则,屈原除了爱国,还有他鲜为人知的一面――爱君!他的殉国类似于悍妇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只是相对于悍妇的表演,屈子是真实的痴情――
屈原,寅年寅时寅月落生在香溪河畔的官二代,他无疑是美的。“冠切云之崔嵬”“纫香兰以为佩”且从小天资聪颖,机敏过人,十八岁便步入政坛,21岁登上了楚国统治阶层的最高一层台阶,出任左徒。然而他却爱上了不该爱的人――楚怀王!1944年,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发表论文,指出屈原是同性恋者,当时遭到学界围攻。后来,朱自清请来楚辞专家闻一多主持公道,闻一多给了孙次舟4个字:“完全正确”。不止孙闻两位,后来许多学者,都通过考证证实了屈原的同志身分。梁启超的学生、费孝通的老师潘光旦,曾写过《人民的诗人屈原》的那位潘光旦,也这么说过。在潘光旦所译霭理士《性心理学》的附录中,就有这样的文字:“《离骚》、《九歌》、《九思》、《远游》、《卜居》、《渔父》等诗,都可看作他与楚怀王的爱情由亲密到疏远过程的艺术记录。”
因为爱君,所以爱国。他提出了许多治国良方,然而小人当道,君王不器,摇摆不定的楚怀王听信谗言放逐了屈原的满腔热情。一心治国,无意成诗。流放期间屈原写出了汉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离骚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坚持操守的仁人志士,为真理而战。楚怀王客死秦国,万念俱灰的屈大夫踏着满地落英,沐着盈袖花香,吟唱着:“魂兮归来!”怀抱巨石决绝地纵身汨罗江……
一片丹心无处安放,地老天荒都等不来他的王。从此,爱恨悲喜一沉江底……
我不鄙视任何忠贞的爱情,哪怕是“龙阳之好”。况且战国时代崇尚男风,用历史的眼光看,当时对这种恋情比较宽容。屈原直言直谏,不谄媚,不附和,作为男人这样的性格是美好的,可美好不等于完美。他孤芳自赏、傲岸不群,诗人的气质过于浓重,缺少耐心和宽容让楚怀王也很是头疼,加上宠妃郑袖的枕头风,屈原很快失宠。
爱情中全情投入的一方必然会伤得更惨。屈原大概活了六十五岁,我想他男性的功能不是不正常,但是他选择了孤独终老,最后他用了极端的方式走向死亡。
我仰慕他旷世的才华,钦佩他耿直的性情,倾心他俊朗的外形,但我更赞叹他至死不渝的爱情。尽管在今天看来是一种不伦之恋!
端午节当天,和父母一起共进午餐。酒是必须要喝的,不是雄黄酒。由于没带专门的起子,红酒的瓶塞子弹出膛一样贴着我的鼻尖砰然直射顶棚,骇得我好几天惊魂不定。或许这端午节的酒真的是被下了蛊,差点儿让我也现了原形。不由想起了那个端午节现了原形的情种――
白素贞,徜徉苏堤,惊鸿一瞥,眉目俊朗的男子一心一德与旁人对话的神情,便种下了那一眼的缘分。
眼为情苗,心为欲种。一千年的道行也挡不住六欲七情。只为那一句“一生一世,绝无二心”,人和蛇都沦为最原始的动物……淡烟雾雨,雨落如花,一段姻缘从一把伞下葳蕤生长。
苦热端阳,阳光至胜。
勾兑了怀疑和猜忌的三盏雄黄酒顷刻让她现了蛇形,也让人蛇之间的爱情现了原形――世上所有,物归其类,人是人,妖是妖,一千岁妖的地位也比不上一岁的人!不过是一条蛇,竟欲与人鹣鲽情浓生死相许?这得是多么的痴心妄想!
爱上便是输了!男人,果然是让女人伤心的同类!可她不信,她不信他变心,怜惜他失察。他不好,但她不舍得承认!
爱到穷凶极恶,心念全神贯注于一个男人身上。上穷碧落下黄泉。
为了救活被真相吓死的男人,怀着身孕的白素贞远赴昆仑山盗取仙草,大战鹿童鹤童……
故事的结局衍生出好几个版本――
他们生下了文曲星,因为上边有关系,蛇和人都成了仙;
蛇被镇在塔下。法海一句“雷峰塔百步之内,非出家人不得擅入。” 人做了僧,日日扫塔;
而我独喜欢李碧华设计的那个结局:“我无限伤痛,浑身紧张,心颤肉跳,理智尽失,心中燃着最猛烈的恨意,双目尽露杀机。
不假思索,提剑直刺许仙。直刺下去!
——温热冒泡的血泉,飞扑至我脸上。”
人,被另一条蛇杀死了,孽因终生孽果,各食其果,该当如此!
前一段是历史,后一段是传说,同是孽缘,却是真爱。相同的委屈与不甘诉说着同一个心结――我爱你,而你为何不解我?
时移世易,人类进化了千百万年,爱,无解!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却是谁也比不了。楚怀王是昏庸的,屈原依然痴心不忘,许仙是软弱的,白素贞始终不离不弃,甚至赔上了千年道行!尽管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最期待的回馈,可爱着的人们仍然义无反顾、前赴后继。相信爱情没错,只是不要相信永恒,太多的全情投入,都是绝情收场……爱情来的时候谨慎驾驭自己的感情,不要流于轻浮在情欲的汪洋上覆舟,爱情走的时候,不要跳江,当然,跳楼也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