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读书笔记31:桓公九年

//桓公九年,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

<<<人名>>>
1纪季姜(纪女,姜姓,排行季。桓九年归于周,为周桓王后)
2曹伯(曹桓公,姬姓,名终生,谥桓,曹穆公之子)
3曹世子射yi姑(曹桓公太子,名射姑,后为曹庄公)
4韩服(巴国行人)
5道朔(楚国大夫)
6斗廉(芈姓,斗氏,若敖氏大宗,名廉,排行伯。若敖之子,楚大夫)
7邓养甥(可能是邓侯之女嫁至养所生之子,在其舅家邓任大夫)
8邓聃dan甥(可能是邓侯之女嫁至聃国/聃氏所生之子,在其舅家邓任大夫)
9虢仲(虢公林父)
10芮伯(可能是芮伯万,桓三年被其母逐出芮国,目前尚在外流浪。也可能是芮国新君)
11梁伯
12贾伯
13施父(公子尾。姬姓,名尾,字施。鲁惠公之子。鲁大夫。其后为施氏)

<<<地名>>>
1京师(周都洛邑)
2曹国
3巴国(南方古族之一。周代为子爵,姬姓,约今湖北襄樊)
4邓国
5鄾(周时国,子爵,曼姓,今湖北襄阳东北、汉江北侧。此时为邓属国)
6养国(周时国,金文作“羕”,嬴姓)
7聃dan国(周时国,姬姓。周公旦始封周文王之子季载于聃)
8芮国
9梁国(周时国,伯爵,嬴姓)
10荀国(又作“郇”“筍”,周时国,侯爵,姬姓)
11贾国(商、周时国,周代为伯爵,姬姓)
12曲沃

<<<官名>>>
1行人(掌管朝觐聘问之事)

<<<国际局势>>>
1齐郑小霸
2曲沃武公杀死晋国大宗小子侯,周王新立晋侯缗
3楚武王熊通于去年自称王
4鲁郑交恶


1纪季姜嫁为周桓王后: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

2楚国称王伐邓:楚君熊通于桓公八年自称楚武王,并在沈鹿举行会盟。今年,巴国遣使请求楚国帮助求成于邓国(估计巴邓前有过结),楚国既欲称王,当然乐意成人之美,展示王风,故派人协同巴使者聘于邓。不成想半路被鄾国人杀人越货。楚国谴责邓国(鄾为邓属国),邓国拒不接受,楚国遂出师伐邓,邓败。
【此战役又显示了兵法之运用。[传]在记录中比较重视对兵法的描述。可见后世的《孙子兵法》并非一人一时的神来之作,乃多有积累】

3王伐曲沃武公:周桓王去年新立了晋侯缗,但对曲沃已然不放松,今年继续收拾曲沃。周王依旧派虢公领军,同时还有芮伯(即桓公三年被芮伯母芮姜逐出芮国,后被秦国救回的那个芮伯,当前还在国外流浪)、梁伯、荀伯,贾伯。从地图可知,这几国正好在晋国周边,对曲沃可成围攻之势。讨伐结果未记载,估计是没结果。曲沃代翼局势逐渐明朗。不过,虽明朗,却不易,曲沃武公还有十几年方才真正继承晋国大统。从周王室一直不遗余力支持晋国正宗讨伐曲沃,可以想见周桓王对小宗乱国的深恶痛绝。他本人与晋侯根本就是同病相怜。

4曹太子来朝,施父见微知著:曹太子来朝。既是朝,当以享礼厚之。然非国君本人,故待之以上卿。施父通过曹太子在享礼中的一声叹息,判断其心有所忧,察言观色明察秋毫的功力太深厚了。前面读到过同样的见微知著的轶事,即隐公七年,陈五父(公子佗)与郑庄公盟,“歃如忘”,洩伯断定“五父必不免,不赖盟也”,以及不久后郑良佐观陈桓公盟,“知陈之将乱也”。[传]对“观人之术”描述甚为精微。
【来朝: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诸侯国君到周王室会见周王,春为“朝”,夏为“宗”,秋为“觐”,冬为“遇”。来朝,应为国君亲自前来】
【享礼:亦作“飨礼”,是西周、春秋时周王、诸侯、卿大夫招待贵宾的一种隆重礼仪。享礼重在行礼,所谓“享以训共俭”,因此虽然陈设食物而并不食用,爵中倒满醴却只啐不饮,陈设几案却不倚靠。一般享礼结束后举行宴礼(亦作“燕礼”),宴礼重在饮宴,所谓“宴以示慈惠】
【初献:享礼中有宾主互相敬礼的环节,包括献、酢、酬,一轮这样的环节称作一献,献的次数视宾的尊贵程度而定,最尊者有九献。初献,即第一献】
【射yi姑:[传]有多位名为“射姑”的人物,如:狐射姑、申夜(射)姑、夷射姑。可见“射姑”是春秋时常用名,然而不知其确切含义为何。近读《资治通鉴》,也常见“食yi其ji”一名,估计是个好名字。这种重名,现代社会也常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