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墨豸
小时候,生活在贫困的农村,日子困苦,吃穿都是问题。一个家庭一大帮孩子,老大的衣服穿小了老二穿,老二穿不上了老三接着往身上套,直到把衣服穿得不能再穿,或者已经穿得彻底坏掉才肯丢弃。
我的邻居老于家兄弟七个,可以想象做父母的要把七个孩子抚养长大该有多么艰难。他家的老六和老七都六七岁了,快到上学的年龄了,每到夏天还是光着腚到处跑。因为衣服轮到他们这,已经破得不能再上身了。
我记得我都十多岁了,还没穿过裤衩,就两条补着补钉的单裤一穿就是一夏天。到了冬天,棉袄棉裤贴身穿,裤衩都没有,更别说什么衬衣衬裤了。半夜里起来撒尿光着腚,撒完了尿已经冻得只打冷顫。最怕家里来亲戚了,光着腚起来撒尿,该是件多么难堪的事!要是来了女亲戚,宁可憋坏膀胱也不起来。
因为没有衬衣贴身,刮风天可就遭罪了,冷风钻进来,在前胸后背来来回回扫荡,总难免打个冷颤。加上又不洗澡,一个冬天下来,肚皮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黑皴,就像扣上了一个小铁锅。
当然,也会有个别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吃穿也就好一些,比如在乡里工作人家的孩子,那是令很多孩子羡慕的目标。只是那时候不懂如何穿着打扮,再加上那个时候工业比较落后,生产的布匹总是蓝白绿黑那么几种颜色,选择的空间也比较少,因此在服装颜色的搭配上就难免不太和谐,女孩子大红大绿的,看上去有点扎眼。男孩子则一身趟子绒,缝纫水平又低,裤裆挺老大,走起路来吱纽纽直响。
穷小蛋子们要是在大街上看见谁家的姑娘穿成那样,就会跟在后面起哄,一套顺口溜没完没了地唱:“红衣裳,蓝裤子,高跟皮鞋大肚子。”这顺口溜不知道谁编的,算是有点审美眼光,红和蓝搭配在一起还真不协调。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红配蓝,遭人烦。
谁家的女孩子也禁不住这样一大帮孩子起哄啊,回头骂上两句。终于受不了,捂着头脸跑回家,还要跟妈妈哭上一场。
在我二十来岁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不知从哪里兴起来的,年青人穿喇叭裤、剃鸡冠头、戴军帽成了标配。现在想起来那个样子还十分清晰,喇叭裤的档很小,把屁股兜得紧紧的,而裤腿却无限的宽松肥大。要是再长一对罗圈腿,那可就好看了,岁数大一点的人看不惯,把他们叫做扫马路的。还有,那个军帽也是要戴出个不一样的范儿来,在帽子里放上几个手绢垫起来,让帽子高高地鼓起来,想必那叫一个酷。真酷假酷不知道,只要在街道上一看见这样的装束,就知道他们是当时最时尚的仔。
搞到一顶真正的军帽是不太容易的,肯花钱也未必能买得到。偏偏有人不肯花钱,于是当时出现了抢军帽的现象。
军帽流行了几年后,终于被年轻人丢掉了。开始时尚蓄长发,不管长了啥脑型,都是一头长发飘飘的派头。有的还得烫出些卷,从后面看上去,真不好分出公母来。
讲究卫生的还好,经常洗洗头。遇到邋遢的,半个月乃至一个月不洗一次,那脑袋简直像一个鸡窝了。
那些年的流行风大都来自港台影视剧,不但穿着模仿,言行举止也学人家的做派。一些年轻人聚在一起,也弄个b派团h什么的,经常聚z斗ou,一时间成了社会安定的隐患。
我没有加入到这个所谓时尚的行列中,一来没有那个条件,再者老父亲也不允许。纵然我心里有一点想法,也是枉然。后来有了自己的家庭,头几年在苦难的生活里挣扎,哪有精力琢磨这些,所以一直被潮流远远地甩在后边。
潮流有如四季的风一样,总是在不断地变幻着方向。曾经有一个时期兴起穿老板裤,不管是不是老板,老板裤必须穿,因为商场乃至地摊上都是类似的裤子。这种老板裤和当年的喇叭裤正好相反,这种裤子无论横档还是立裆都比较宽松,穿在身上,裤裆挺大裤腿挺紧,并没觉得好看在哪里。女性则不管高矮胖瘦,一律穿体型裤,有的确实挺美,有的也惨不忍睹,二三十岁的妙龄少女穿,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也不甘寂寞。
其实在小学里,就有美术学科。但是我们的美育却存在着太大的缺欠,很多人没有美学素养,缺乏审美眼光,在穿着打扮上的表现往往就是盲目模仿跟风,只有主观上的求美愿望,没有客观上的审美能力。
这种现象不禁表现在穿着上,在各个方面都暴露出审美能力的不足。我认为这是国民素质的一种体现,无论从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上看,都是应该引起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