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给作品起名为《寻》呢?因为在本片中我塑造的是一个起初因为没有好灵感、好思绪而发愁、痛苦的主人公。那么他当务之急是要寻觅灵感,而在后续的一系列经历中,他发现实际上自己又何尝不在寻觅快乐、寻觅美好、寻觅真正的光明与幸福呢?这是对标题的大致阐述。
在上这门课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追寻。究竟自己作品中真正喜欢,真正想要探讨的是哪些东西?在我的头两个作品中,我乐于用背影呈现想要达到的视听效果。老师你曾跟我说过如果没玩够就继续玩,其实我在后续的作品中都有想突破和改变新的创想点。那么这次,我尝试从色彩和人心的联系去探讨。
达芬奇曾在绘制人物画的角度下说出至理名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我在创作这个作品之初就有将人眼所代表的视觉与人的心灵结合探讨的想法。
那么回到片子本身,本片的前半段色调以黑白为主,是我有意为之。看到的色彩与心境息息相关,是我想要赋予作品并且创造的主题世界。在梦境中,主人公受困于忧愁烦恼的情绪之下,此时他的眼睛所投射出的世界也是一片黑白灰暗,毫无生机,目之所及皆是萧条之景。即便是美丽的花草树木,儿时的旋转木马也无法泛起他眼眸中的一点色彩,因为内里悲凉,心已蒙尘又怎会看到这世间应有的色彩与魅力呢?
歌德所说,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心若自在,身在顺境;心若不安,就在逆境;心为境动,心随境转;心境顺逆,在乎一心。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人纵然不能改变世界,却能改变自己的心境。心境好了,世界也会变得更美丽。
在作品的后半段,主人公通过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再到开阔的门庭院落,并最终闯入到了新的阶段。实际我想表达的是他在梦境中寻觅灵感的同时打开了自己的心门。让心静下来,才能像孩子一样,听到悦耳的声音,看到最美的风景,感受到积极和美好的身边人,寻觅到那份赤子之心。
在作品中,也利用了一些自己的手办,模型等道具元素暗示主人公的心境变化。开头纸上的乱画图案和醒来的打气字眼,奥特曼前后姿态的变化,以及睁眼闭眼的赛文加都揭示了这种前后的对比和改变。
最后呢,希望大家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都能寻到自己想要的那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