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这段饶有生趣、哭笑不得的描写截下来了,挺对我咬文嚼字的思维习惯。
外甥到舅舅老裴家吃饼
在生活中,我说话做事习惯求准确,不喜笼统,比如对方跟我说,某某东西花费几十块,我立马会揪住不放问道:“到底是几十呢?三十几和九十几中间差个五六十呢!”
LG网上买鞋,经常问他多少钱,他也是打哈哈:“几百块子”
我特不耐烦:“几百是多少?是三两百还是八九百?中间差着好几百呢!”
偶尔他给了一两千块外快我,事后得意洋洋地说:“看,我有钱的时候也会补贴你,上次不是就拿了几千块钱给你?!”你瞧,这想象空间就大了,旁人不知情的还觉得有三四千、五六千、七八千、八九千,总之说到几千,是不会想到一两千的。这就是囫囵语言带来的不必要的误会。
我个人在表述大概数字时,会尽量表述得具体点,就拿上面LG拿钱给我这事来说,我会纠正是一两千;如果拿了两千多可以泛到两三千、三千多可以泛到三四千、四千多可以泛到四五千……但就是别用好几千这么个囊括范围太多的表述!
当然你若要起到一种夸大事实的效果,故意而为之,那就另当别论了。就跟书里的老蔡,她就是不爽外甥来她家吃饼,张数不张数的只不过是个吵架的由头,所以老裴心中责怪外甥不知最后一两张饼的差别也是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