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湖南台新推的综艺,叫《向往的生活》。
好看,看着特别乐。
这节目的固定嘉宾有点少,就三个,黄磊,何炅和大华(全名刘宪华)。
节目讲什么呢?节目组把这三人放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屋,这个屋子有个好听的名字——蘑菇屋。
除此之外,还给了他们一只狗,三只鸡,两头羊,可以自由采摘的几块菜地和玉米地,菜是可以自由采摘的,玉米是一定要掰的,(因为要靠掰玉米换粮食)。
然后每一期都会来新的嘉宾,在来之前会电话他们点想吃的菜,再由黄老师来做。
听上去有点无聊,一天都围绕着一口饭。
就像何老师说的,起来做早饭,做完早饭做中饭,做完中饭,你看这时间差不多快做晚饭了。
这样一个农家做菜节目为什么好看?因为有何炅和黄磊啊,光听他们两唠嗑就很有意思了。
黄磊老师厨艺了得,智商也相当在线。《极限挑战》被戏称为老狐狸,有一集找钥匙的环节惊呆我了,脑子转的不是一般人的快。
而何老师呢,一直活跃在主持界,智商和反应也绝对在线。
有这样两个智商在线、情商靠谱、经历丰富的大叔,就干聊也会让我们这些观众收获满满啊。
连黄老师都很自信的说,如果有聊天的奥林匹克,他应该能拿个冠军。
相比着,89年的刘宪华给这个节目的点睛感偏弱,他是一个在加拿大长大、在韩国出道的中国孩子,中文讲的还行,但如果别人讲的快一点,他就听蒙了。
有一集海清电话点菜,青菜馅素包子他给听成了精彩书包线,哈哈哈哈哈。
我之前对刘宪华的印象停留在《花儿与少年》年第二季,单纯,有点傻。
这个节目里他还是有点傻,有点惹人嫌。有些时候,透过他,仿佛有看到了当年初涉职场的我。
傻傻听不懂“话”。
虽然也把别人的话听进耳朵里,但没听进心里,压根没理解别人的意思。驴头对马嘴,自己还不知道。
举个栗子。有一集魏大勋要来,点了个铁锅炖鱼。
节目组说一条鱼要用250斤玉米粉换,黄磊老师就准备导演组讨价还价。
这时大华在边上冷不丁说,我可以做到,250斤玉米粉我来磨。把黄磊老师气的呀,说你是不是傻,大华还不知道说错了什么。
他觉得他可以磨出250斤玉米粉,这样黄磊老师就不用和导演组磨嘴皮子了。却不知道黄老师也许只要动动嘴皮子,这250斤玉米粉说不定就变成150斤了,或者根本不用磨了。
他一没理解黄老师的意思,太着急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二对自己的能力太高估,其实最后还是要别人帮忙才能完成250斤玉米粉。
too young too simple。
也让我想到当年的自己,第一份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简单,第二份工作是HR。
单位的大部分岗位都要由我来初试,再带给部门经理去复试。
有一次我面了一个销售经理,我自己非常满意,兴冲冲带给销售的部门经理看。
他看过以后带着应聘者来我的办公室和我说,他的条件很好,但很可惜,我们销售经理的岗位已经满了。
我立马回他:你昨天不是还和我说要招人的吗?
你能想象当时那个部门经理的脸色吗?
事后时候帮我解围的同事和我说:别人说的话,你如果不懂,就好好想一想别人为什么要这么说话。
中国人讲话喜欢委婉和含蓄,而在学校习惯了直接来直接去的我们,一踏入社会,还是习惯直来直去,从字面上去理解别人的话,得罪人都不自知。
职场上,呼吸更加沉重,交往也更加小心。
没有不存在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厘头的话,玩笑话也是建立在大真话基础上的调侃。
每一句讲出口的话都包含着说话者的意图,只是人们往往不会用开放、直白的方式去解释自己的意思。
这时候只有去寻找字面、表达者态度背后存在的意义才能更好去交流。
有一些人天生奇才、是交流的一把好手,有一些人在原生家庭中耳濡目染了良好的沟通技巧,但也不是不存在沟通的菜鸟,比如大华,比如我,也有可能是现在正在看文章的你。
罗纳德在《沟通的艺术》这本书里说,有一些无法良好接受信息的倾听者,其原因是来自于生理上听力的缺陷,还有的原因是因为缺乏训练。
看来我们都可以去上个培训班,但这样的训练毕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效果。
罗纳德又说到,从对方的话中搜寻重要的资讯,成功的关键就是少说话,减少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事物、避免过早的评断,并寻找说话者的关键想法。
或许换一种说法,世界太大,有时候不妨沉默一会,我们要多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