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00154496 :【珐琅彩双环瓶】
珐琅彩双环瓶,清乾隆,高14.1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6.4厘米。
瓶仿汉代铜壶式样,敞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饰金彩象首衔环铺首。瓶内壁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金彩锦纹为地,上绘各色变形宝相花,从口沿至圈足以五道金彩弦纹相隔,愈显富贵华丽。外底署黑色珐琅彩篆书“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款。
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多以百花图案为地,并在色地上以轧道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继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装饰技法,风格繁缛华丽,精美异常。其图案装饰一改雍正时期珐琅彩所表现的清秀风格,和同时期的粉彩瓷器在装饰艺术方面基本类同。
撰稿人:郭玉昆
①旧藏欣赏:
②关键词学习:
铺首:衔接门环的底座式装置。多为金属制,故又称“金铺”“铜蠡”。以兽面衔环状为主,亦称“兽环”,还有龟、蟾等多种形式,取其吉祥袪邪的象征意义。铺首作为装饰,在商周时已见于铜器之上,可能尚早于用以为门饰。
松石绿釉:松石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彩釉,因发色与绿松石相似而得名。此种釉在清朝雍正时创烧成功,乾隆时期流行。
宝相花: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又称“宝仙花”、“宝莲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
轧道工艺:清代瓷器上新出现的一种装饰工艺,即以铁锥在色地(胭脂红、黄、蓝地)上划出蔓草纹规矩图案。文献上称之为“锦上添花”,景德镇称作“耙花”。始见于雍正珐琅彩瓷器,在乾隆珐琅彩、粉彩瓷器上这种工艺较为流行。乾隆以后各朝瓷器上亦有采用,但工艺水平则每况愈下。因其工艺复杂,技术难度较大,故有精粗之分,相对而言官窑器上的轧道工艺比民窑瓷器上的更为精细。
鎏金: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此文复制备用学习,笔者查询汇总,亦有学习笔记或总结,如有错误或侵权,请您指出,必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