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提到一种心理机制——被动攻击。
所谓“被动攻击”,就是在人际关系中,由于强势的一方攻击性很强,同时又不允许弱势的一方表达他的感受,导致弱势的一方有怒不敢言,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会忍气吞声,他们往往会发展出独特的还击方式。比如,把很简单的事情做砸了。可能他们并不是有意的还击,但这些是潜藏在潜意识里的。
有的学生平时的小考试总能考的很好,一到期末考试等大型的、重要的考试却总是发挥失常。父母以为是孩子的心理素质不好,面对大考的时候紧张。其实深究其根本的心理,甚至是孩子自己都没意识的心理是:故意考不好,就是为了给家长一点颜色瞧瞧。看到父母暴跳如雷,他们在一瞬间闪过一丝窃喜,但随即又被“妈妈对我这么好,这么辛苦,我怎么能让她失望呢”这样的想法覆盖了。
这让我想到了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
齐明月的妈妈很辛苦,既要工作,又要照顾一家老小,家里的大小事务和人情往来都需要她一手操办。对于齐明月以后的人生规划,她也早做好了安排:考入政法大学,毕业之后再考个公务员,然后再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嫁了,稳稳当当的度过一生。可是齐明月不想上政法大学,她想学新闻、当记者。当然,强势的妈妈是不允许她脱离自己规划好的轨道的。
没想到的是,在决定人生方向的高考中,齐明月竟然发挥失常了,比平时整整少了50分,上不了政法大学,妈妈的计划也落空了。从此,这也成了妈妈打击她、嘲笑她的一件事:你的心理素质这么差,能干成啥!
终于,在齐明月和妈妈的一次激烈争吵中,齐明月说出了真相:你知道为什么我高考比平时少考了五六十分吗?因为我故意少填了一张答题卡!
“故意少填了一张答题卡”,这就是齐明月对妈妈无声的反抗啊!平时乖巧懂事的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妈妈还击。
有“被动攻击”这种心理机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有三个共同点:第一,对孩子的控制欲望非常高,生怕孩子遇到挫折,事事都规划、安排;第二,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第三,他们不允许孩子表达对父母的不满,他们认为,孩子最好的优点就是听话。
但孩子太听话并不是好事,有感受、有愤怒、有自我表达这是正常,甚至偶尔出现的叛逆也是正常的。太听话的孩子,他们或者在积蓄着情绪等待更大的爆发,或者压抑情绪丧失对生活的热情,最终对活着失去欲望和动力。无论哪一种,对父母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毁灭性的。
“做一个从容、民主、不急躁的妈妈吧,把孩子的人生交到他自己手里,给他跌倒的权利,也给他站起来的经验。”看完这一章之后我这样告诉自己。
希望自己以后会是个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