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生涯

我一共读过三所小学,如今两所小学都已经关停了,但是那些关于小学的记忆还在。

1

我上学的时候还没有幼儿园,直接从一年级开始读,那时候年龄小,我家离学校又远,读的是外婆家的小街子小学,这是一个村办小学,只有一二年级,三年级以后要到当时的马家坪小学去读书。

如今不只是小街子小学关停很多年,连当时容纳整个马家坪乡的小学也都关停很多年了。

小街子小学到外婆家步行只需要10分钟,老师是村子里的邻居,同学都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无比熟悉,无比幸福。

上学和放学没有什么区别,无非就是换一个地方玩耍。

我小时候悟性很差,别人很容易学会的东西,对我来说很费劲,后来读莫言《晚熟的人》很有感触,大概我就是属于晚熟的人吧!

现在关于那时候很多上学的事情都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记得的只是曾经一起上学的小伙伴们。

学校会消失,记忆会被时间冲散,但记忆中曾给予过温暖和快乐的人不会!

2

不知道是二年级还是三年级回到了我们马峡村的小学,这个小学比小街子小学大很大,学生也多很多,但是距离我家有点远。

每天上学要过两次河,步行至少30分钟以上,才开始上学的时候,父母会骑自行车送我,后来稍微大一点就和同村的小伙伴们一起步行上下学。

那时候村办小学严重缺教师,大概教室也不够,都是采用合班制,两个年级共用一个班,一个老师。

老师上完高年级的课,布置好作业,再上低年级的课。

学校条件也很差,冬天特别冷,教室没有取暖设备,都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个小火炉,是那种把洋瓷碗钻几个洞,用长钢丝固定住可以手提的取暖设备。

小火炉里装点炭火,手冷的时候烤一下,大家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一下课大家都开始提着火盆从肩上伦着转圈,为了促进炭火的燃烧也是为了好玩,衣服被烧的大洞小洞再正常不过了。

可即便这样,手脚被冻还是无法避免,记得我小时候手脚都长着冻疮,每年都要用冻疮膏,开春后就特别痒!

那时候也有一些关系比较好的朋友,甚至同一个队的玩了很多年的小伙伴,但是后来也因为走了不同的路,甚至去了不同的城市而渐渐失去联系。

在我们村上学的时候,我学习挺差的,差到学校有检查和听课,都让我回家躲着,考试都不让我参加的那种。

没有想到,后来成为我们村的同龄女孩中,唯一上了大学的,我想大概是和后来

从村小转学到镇中心小学有关系吧!

都说学习靠自己,实际上对于天资一般的孩子来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优秀的教师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也是尽最大的努力,想要把他送往更好的学校,享受更优质的资源。

3

五年级时,父母把我从村办小学转学到镇上的中心小学,于是关于小学生活,我又有了第三段记忆。

从村小到中心小学,相当于转学插班,不过可能因为离家里不远,有亲戚,并没有感觉到不适应。

第一学期在离学校不远的二姨妈家居住,每天和表妹一起上学放学,同吃同住,姨妈把我当亲女儿一样对待。

可是这样的姨妈,却在40多岁时就被疾病夺去了生命,每每想到这里就觉心疼!

五年级第二学期,我住在学校里,那时候我有个姨夫在小学当教师,学校给分了一间办公居住一体的小单间,他每天回家,我就住在他的房子里。

可能是镇上中心小学教学质量就是比村子好,也有可能我开窍了,学习成绩一直很差的我 ,在五年级时竟然有了进步,尤其是作文竟然被当做范文被老师读。

那时候的小学生真是轻松快乐,几乎不布置课后作业,放学后就是各种玩耍。

学校里有好几个教师家的小孩,我就和她们一起玩,打沙包、跳皮筋、捉迷藏,当然也相互借书看。

不过如今想起来记忆最深的是去采花,学校出门就是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鲜花,迎春花、连翘花、杜鹃花、桃花,梨花、苹果花....

还有一种纯黄色花瓣,深绿色叶子的花更是到处都是,我们叫它鸡蛋黄花,以为只是随便叫的,后来在网上看到它的名字竟然真的叫这个。

这些花没有人管,随便采摘,一踩几大把,路边捡个饮料瓶子装上水养着,能美好几天!

可是野花采多了竟然觉得不过瘾,我们就把目光投向了学校附近一个叫水磨村的地方。

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早早就关门在家看电视,我们几个就趁着夜色去人家门口去偷偷的采花,含苞待放的桃花,晶莹剔透的梨花都成了我们搞破坏的对象。

一家不够还要去多家采摘,最后每人抱着一大捧花回到学校,一边欣赏着我们的战利品,一边想象着第二天早上主人发现自家的果树被糟蹋后是什么样的心情,真是无知者无畏。

又到了一年花开季,只是当初一起采花装点生活的小伙伴早已走散,但那些记忆却仍然会照亮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六年级时,我开始和其他六年级学生一样住在集体宿舍里,开始在食堂吃饭。

所谓宿舍其实是大通铺,长条形的单间,一边是门,一边是小小的窗户!

十几个床板连着,住了近20个人,每人占一小块地方,褥子折叠着,人挤着人睡觉。

学校只有两间学生宿舍,一间男生的一间女生的,中间隔一堵墙,说话稍微大声一点,隔壁就能听见。

床对面是一排柜子,每人一个放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干粮以及生活用品。

床和柜子之间一条窄窄的过道,来回都得侧着身子,宿舍隔壁就是食堂。

食堂里主要供应两种饭,糊汤(其实就是玉米糁)和烩面片,偶尔会蒸一次馒头。

住宿的学生要自己从家里带面粉和玉米糁,交到灶上,再根据重量交钱,换成饭票,每次打饭要用饭票。

自己带碗,一般都是很大的洋瓷碗,从食堂把饭打好带进宿舍,坐床边吃,菜和馒头也都是自己带。

每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的菜和馒头,菜大多都是泡菜,不容易坏,馒头和饼也是一次带一周的。

学校只有两层楼,六年级有两个班,在二楼,上了六年级作业开始慢慢多了,还经常上晚自习。

那个时候我已经逆袭成班上学习还不错的学生了,有经常夸奖我作文的老师,还有很多关系好的朋友。

周末我还经常跟一些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去她们家玩,元谭、卧羊、八岔、四家村,很多地方我都是第一次去,很多地方之前只是路过没有去过。

有的同学家里距离学校特别远,那么时候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全靠步行,单趟走一两个小时都很正常。

就那样跟着同学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不仅不觉得累,还玩的不亦说乎。

教室中的粉笔印还渗着薄荷味的风,蝉鸣把整个夏天都缝进了泛黄的成绩单,那些踮脚够黑板擦的清晨,原来就是童年最后的刻度线。

三段求学经历,三个地方,三波童年的玩伴,记忆还停留在昨天,回过头却已过了半生,忍不住感叹,时光呀,好不经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