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由于有姐姐作为榜样,因此小宝在很多事情上都希望能够“争先”,能够比同期的姐姐表现得更好一点并得到赞扬,是她最期望的事情。
孩子努力向榜样学习,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造成了她对批评的敏感性。很多时候她都无法接受“比姐姐差”的批评,有时候很容易就因为这样的批评与家人产生冲突。
某天傍晚,不知小宝从哪里找出了原先给姐姐准备的防蓝光眼镜,自己带在鼻梁上倒也是一副知性小女孩的样子,得到了家里人的赞许,说样子挺好的。因此整个傍晚一直到晚上,她做任何事情都戴着眼镜,一副自我感觉良好的样子。
晚上临睡前,我看见小宝沉着个脸,右手扶墙、左手拿着眼镜,一步一步慢慢正在上楼,心情明显与之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我问她,干什么去了?她把拿着眼镜的手向我一挥,一言不发地走进了书房间。我感到奇怪,就也跟着进了书房间,问怎么回事?妈妈说没什么事,就是问她眼镜在哪里?她一开始没想起来,后来才想起把眼镜忘在楼下,没有拿上来,就说了她一句怎么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戴个眼镜也不知道要收好,防蓝光眼镜不是玩具,是给姐姐使用电脑和iPad时保护眼睛的,去拿上来。
小宝听了这句话,就好像犯了很大的错似的,跟着就不开心了。尤其是凭着我对她的了解,刚才在楼梯口问她“干什么去了”时,她明显是启动了心理防范机制,不愿意把她所认为的错误在我面前复述一遍。
看到我跟进书房间,她的防范意识明显进一步增加,随时准备在提及她之前所犯“错误”的时候进行反击。父母和孩子的冲突有时往往就是因为这么一点小事而激发。因此为了避免矛盾升级,我果断“退出”了可能引发冲突的场景。这个“退出”并不是说退出这个房间,而是从事件本身中抽身出来。
我迅速把接下去交流的着眼点控制在楼梯口遇到小宝的那一瞬间,既不前移也不后撤。我模仿了一遍她刚才用拿眼镜的左手挥着手的样子,说这个动作还是蛮酷的嘛。
这句话超出了她原本对接下去可能发生的对话的预判,预料中批评她或者纠缠她忘记把眼镜拿上来的事情都没有发生。她沉着的脸失去了继续撑下去的理由,一下子就笑场了,矛盾和冲突顿时化为乌有。
每次父母和孩子发生不快,起因肯定是一两件小事情。如果双方纠缠于小事情本身,而且互不退让,矛盾和冲突就会不断上升。从理论上讲,矛盾和冲突的发生升级,不管最初的理在哪一方,也不管最终的处理是什么结果,最后一定是两败俱伤。
因此,一旦预感到可能与孩子要发生冲突,父母首先不要指望孩子退步,小孩子没有自觉性,是不可能主动反思自己的错误因而作出让步的。那么只有父母在这样的事件中做出退步和让步。父母一旦退出,孩子就会失去冲突的对手,冲突也就消失了。
在和小宝的日常相处中,经常会遇到上面这样类似的事情,有时候一旦没有及时处理好,往往就会激发与小宝的冲突。我之所以反对与小宝发生这样经常性的冲突,是因为这种冲突多了,不利于培育孩子的同理心;同时也会把时间无谓地耗费在与一个小孩子进行争执不休的小事上,如果经常因为孩子的起床、刷牙、穿衣、梳头等等小事情发生冲突的,我想说那家庭教育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因此,当与孩子起冲突时,父母完全可以做一名旁观者,把关注点放在与冲突无关的事情上,而不是个人颜面或权威的需求上,这样或许就能很快找到解决冲突途径和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