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文本逻辑
每一篇作品的创作绝对不是作者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结果,都有着作者独特的设计思路,拥有一条逻辑主线。解读文本就是要把握住这条主线。
叙事类文本的逻辑有叙述逻辑和思维逻辑之分。
叙述逻辑是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为叙事服务的;思维逻辑是它的内在逻辑,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
文本的叙述逻辑和思维逻辑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却不一致。我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以形成自己对文本逻辑的正确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营造思考问题的情景氛围,引发学生大胆思考、质疑尤为关键。
张中行先生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叙述逻辑和思维逻辑是高度吻合的,作者思路极其清晰:
从总体上看,文章为总分总结构。
开头直接点出 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充满悼词的味道,再辅以“双 层的悲哀”奠定缅怀的情感基调。
接着写叶圣陶先生 人品第一、“确是人之师表”,总起全文,然后分写叶 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最后以“我常常想到他的业 绩”总结,以“叶圣陶先生,人,往矣”再次点明追忆 之情,回环完整。
从叙事部分来看,虽然所叙之事多为琐事,读来 却无拖沓冗长繁琐芜杂之感,这多归功于作者深厚 的结构功底。
事与事有归类,段与段有衔接,相当简 洁清爽。
如第 6 段开头写道:“以上说待人厚,是叶 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 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此句将文中所叙诸事分为两个方面,标示了文 章思路,显示了文章的结构特点。
四、关注文本内涵的层次
文本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的解读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的核心,把握主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如果之停留在理解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上,那未免就流于表面了。
本文的第一段中“双层的悲哀”和最后一段中“叶圣陶先生,人,往矣”的短句都是值得品析的重点。
梁小平老师就紧扣最后一段“叶圣陶先生,人,往矣”八个字,三个标点,和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深深的怀念和崇敬。又通过对“双层悲哀”的探究明确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关键的是梁老师在最后提醒学生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
师:同学们读懂了张中行先生。几十年前,叶圣 陶先生践行着美好的品行,张中行先生延续了这种 品行,现在教材的编者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是要把 这种品行传给谁呢?
生:传给我们这些学生,让我们去宣扬这种精神。
师:请你把“我们”写在黑板上。叶圣陶先生,人, 往矣,张中行先生,人,往矣,但什么还在? 生:我们还在,他们的精神品格还在。
师:现在,老师就把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稻草 人》送给同学们,希望真如同学们所言,学习他,传 承他,宣扬他。从叶老到张老,从张老到教材编者, 从教材编者到老师,从老师到同学们,精神未绝,希 望未绝,传承未绝!“进行中的社会,能留下的东西 殊少…… 许多老人身上的遗存,比流行色更美”(张 中行语)。今冬最美的颜色,且向书中去寻。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它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对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通过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多层次解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明确文章真正内涵,激发学生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