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的心理学学术著作不同,由台湾临床心理医师洪仲清所写的《我想倾听你》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亲子教育的心理学科普读本,让人能手不释卷,一气读完。
耳朵、大脑、嘴,是人与人沟通交流最直接的主要器官。耳朵直接获取对方表述的信息,接收信息后,再由大脑思索判断,通过嘴把我们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不论是人与人的交往,还是与孩子的沟通,基本都离不开这个程序。但在沟通过程中,我们恰恰更容易犯“重视了用嘴,而忽略了耳朵功效”的错误。这一行为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沟通教育中容易展现。因为很多人认为沟通是单向的,重点在表达,重点在怎么说。其实,沟通是双向的,说在点,听在心,才能提高速度、增加效率。洪仲清医师的《我想倾听你》就从《我们之所以听》入手,“专心听,把话听清楚,本身就是一个帮助对方、管理自己情绪的动作。”--给我们上好了第一课,也是人与人交往最基础的一课。
育儿的话题,永不过时,且常说常新。不过,因爱之深、责之切,所有的父母都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实属正常期望,可容易把自己的知识、经验,甚至是自己未能完成的目标,有意无意间把孩子当成了实验观察的对象,这样对孩子的成就期望也会更高。在这其中,太多父母过于注重育儿的认知和行为方面,忽视了孩子的情绪。洪仲清告诉我们,作为家长,至少应该了解我们带给孩子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才真正是孩子受益终生的礼物,而绝不是什么“填鸭式”的技能。
洪仲清这本《我想倾听你》的上架建议是“亲子教育”,可它作为一本心理学的科普读本,涉及的远不仅只是亲子教育这么简单,更不是仅仅表述了“倾听”的重要意义。他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把自己看过的病例、身边朋友的经历娓娓道来,从育儿,到人与人的交往,最后回归到“家”的概念。他表达出来的是这样一种观念:心理学不是奇技淫巧,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是一种做“减法”的世界观。从书中,我们会了解到做什么是没用的、是不对的:比如打孩子是没用的,过早地给孩子设定“起跑线”是不对的,试图把孩子培养成和自己不同的人是没用的……平等、友善,是所有交流的前提,绝不是把自己的情绪、思维强加给其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
洪医师的文字不并华丽,他朴实的表达,反而更易让人能读懂其深刻内涵:心理学并不高深,但它根植于我们一切活动之中,只有每个人提升自身修为,让自身变好,那世界就会更加美好;育儿或也没那么复杂,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无需强加过多的主观意志给孩子,这需要我们终生来学习。
育儿心理学书籍现在浩若烟海,可对育儿以及人与人的交往沟通来说,心理学的一门课,几本书,数篇文献的作用很微弱,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被洪仲清在《我想倾听你》中引用,它带给我们的思想或是最为准确--“爱--是孩子的飞翔,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
没错,很多没学过心理学的人,他们的教育方法同样很符合心理学的原则,因为“爱”是我们最基础、最强大的力量。
2017年9月5日读《我想倾听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