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注《随园诗话》(973)

【原书卷九·八】

扬州张哲士,与蒋秋泾交好。蒋尤自负,作《游山》一首,程鱼门夸为“小谢”。勃然怒曰:“分明‘大谢’,何小之有?”《留别哲士》云:“竟挂秋帆决计行,关心天末倚闾情。便归只好留三月,浪迹无端已半生。人世乘除苍狗幻,名山期许白头成。殷勤相属还相慰,愁听西风雁一声。”哲士《寄怀》云:“恋友心空切,宁亲去敢迟?才为三夕别,已是百回思。避日帘仍下,追凉榻未移。不知江上路,秋暑可曾衰?”哲士咏《胭脂》云:“南朝有井君王入北地无山妇女愁。”以此得名,人呼“张胭脂”。

张哲士,清代人,扬州诗人。清·陈廷焯撰《白雨斋词话》卷四:“张哲士当时颇以诗词名,然其于诗太浅太薄,直似门外汉。词则规模乐笑翁,间有合处。”

蒋秋泾,即蒋德(1713—1766),字敬持,号秋泾。清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乾隆七年(1742)与郑虎文等结吟社。后客扬州,又主山西平阳书院三年。三十年(1765)被邵齐焘聘教家塾,次年初聘为常熟游文书院山长,卒于任。肆力诗古文辞,尤以诗自负。著有《秋泾诗汇》,事具朱筠《笥河文集》卷十五。

程鱼门,即程晋芳(1718—1784),初名廷璜,字鱼门,号蕺园,歙县岑山渡(属安徽)人。

小谢,即谢朓(464—499),字玄晖,斋号高斋,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齐诗人,出身陈郡谢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

大谢,即谢灵运(385—433),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至刘宋时期大臣、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与“小谢”谢朓同族,故称“大谢”。

天末,音tiān mò,解释为天边,天际;天的尽头;极远的地方。汉· 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倚闾,音yǐ lǘ,典故。《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晩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后因以“倚门”或“倚闾”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殷切。唐代王维《送友人南归》:“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乘除,音chéng chú,释义:1、求积与等分的运算。亦可泛指计算。唐·韩愈《三星行》:“名声相乘除,得少失有馀。”2、打算;算计。如:别有乘除。3、古文中比喻自然界中的盛衰变化,此消彼长。南宋·陆游《寓叹》诗:“老顽君勿怪,万事有乘除。”南宋·文天祥《自遣》诗:“万事乘除里,平生宠辱中。”

苍狗,音cāng gǒu,此词为“白云苍狗”的省称。出自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后因以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苍:本义是指草的颜色,亦可指浅青色和灰白色。苍狗,即指灰白色的狗。

名山,音míng shān,此处是“名山事业”的省称。名山事业:成语,意思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多指著书立说。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宁亲,音níng qīn,释义:1、使父母安宁。汉·扬雄《法言·孝至序》:“孝莫大於宁亲,宁亲莫大於宁神。”南朝·宋·颜延之《宋文帝元后哀策文》:“钦若皇姑,允迪前徽。孝达宁亲,敬行宗祀。”宋·陆游《谢赦表》:“一日三朝,虽极宁亲之大养;四方万里,尚忧庶狱之无辜。”2、省亲。唐·李白《送王孝廉觐省》诗:“宁亲候海色,欲动孝廉船。”宋·张孝祥《多丽》词:“去国虽遥,宁亲渐近,数峰青处是吾州。”

追凉,音zhuī liáng,意思是乘凉;纳凉。南朝·梁·庾肩吾《和晋安王薄晚逐凉北楼回望应教》:“向夕纷喧屏,追凉飞观中。”唐·杜甫《羌村》诗之二:“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清·洪昇《长生殿·闻乐》:“恰才的追凉后雨困云淹,畅好是酣眠处粉腻黄黏。”

南朝有井君王入。典故,胭脂井。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玄武湖南侧、鸡鸣寺内,南朝·陈景阳殿之井,又名辱井、景阳井。南朝·陈·祯明三年(589),后主陈叔宝沉缅于酒色,不理朝政,酷爱妃子张丽华和孔贵妃。隋兵南下过江,攻占台城,陈后主闻兵至,一手拉一人,出景阳殿,至景阳井,一起躲藏到这一枯井中。至夜,隋军进入台城后,搜遍全皇宫,终于从景阳枯井中把他们吊了上来,二妃被杀,陈后主被俘,宫庭烧毁,国家灭亡,石井栏上沾满了胭脂痕,故名“胭脂井”。后人为吸取陈朝的教训,又称“辱井”。隋朝以后,台城屡遭破坏,景阳楼早毁,胭脂井随之湮没,但井栏还在,称陈宫井,曾流布于江宁兴宁寺、金陵法宝寺。后人为了记取陈后主亡国教训,遂在鸡笼山的鸡鸣寺侧立井,并刻辱井铭。元·张翥《辱井石栏》:“好事能收断石存,摩挲堪惜古云根。”按:清·梁绍壬著《两般秋雨庵随笔》(一作《秋雨庵随笔》)卷一载:“扬州张喆士《咏胭脂》云:“南朝有井君王辱,北地无山妇女愁。”与袁枚所记略有不同。

北地无山妇女愁。化用《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北地山,即指焉支山,中国甘肃名山,又称胭脂山、燕支山、删丹山、大黄山、青松山、瑞兽山,现代地理常标注为大黄山(出产大黄)。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位于山丹县、永昌县交界。东西长约三十四公里,南北宽约二十公里。属祁连山(即天山,匈奴人称“天”为“祁连”)支脉。焉支山地势险要,异峰突起,为古今军事要地。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春,夏,霍去病曾两次征讨匈奴,第一次过焉支山一千多里,第二次攻入祁连山。《匈奴歌》的创作,当在这两次征战之后不久。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为红蓝花,又名红花。原产埃及,约在汉代经中亚传入中国,此花色泽红润鲜美,故匈奴人采之制作颜料,并用作妇人美容品。“胭脂”二字也是红蓝花的匈奴语称呼的译音和演变,匈奴单于之正妻的称号“阏氏”,音yān zhī,生长有红蓝花的山名为“焉支山”。魏晋以后,红蓝花在中原被广泛种植。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制作成直接蘸用的“锦燕支”,及小而薄花片状的“金花燕支”。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