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微信好友发来消息说她最近做了一个新项目,让我了解一下进她的群,因为最近我的群实在太多,每次清理都要花一些时间,实在不想再给自己增加这个工作量,于是婉拒,再看手机时对方发了一条信息大概意思是,不喜欢进也没关系,但是如果我的客户邀请我进我肯定会进的,这是礼貌问题,没别的意思就是表达一下自己的心声。
我看到这条信息时的内心想,哎呀这姑娘当事情了,还发这么一段严肃的回应,我就回复:“进是没问题的,但是我进了以后也是屏蔽不会看,我觉得也没啥意思,形式大于内容,我不想去敷衍你。”
结果微信提示“需要添加好友认证”……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小事情,邀请别人去做一件事情,自己觉得以你们的交情对方肯定会同意或者支持,但是其实,对方思考的点可能又会不一样,在相处和沟通的过程中,同理心很重要,“被强迫”的成交只能是一次生意而已,我现在不需要不代表后面不需要,我现在不需要这个产品,后面你做其他的产品我说不定会需要,直接删好友这件事情就影响到自己的心情了,就把事情发展到情绪上了。
从认知和经济学角度来探讨一下
你觉得你在我这里购买产品,照顾我的生意,我就应该在你那边购买产品照顾你的生意,这个也有点单项思维,在没有需求的前提下进行购买是纯粹的支持行为,这个支持也是看彼此对于对方的认可程度到没到即使不需要也要去支持的地步了,别人觉得到那个份上了就会支持,如果不到也就不买,自己由此付出的成本作为一种投资,后期能不能收回回报,投资的不仅只有金钱其实也有对未来回报的期待。
而有部分人就会觉得我在你这边消费投资,那么你就要给我投入,我要有回报,但是要知道这个主动权已经不在自己手中而交到了对方手中了,也像是谈恋爱一方对于另外一方的付出,觉得我对你好,你就应该对我好,而事实是我对你好,与你无关,或者是,你对我好,与我无关。意义深远啊。
从这件事我的感受就是,交朋友的过程,也是各种三观碰擦磨合一致的过程,每个人接受的点和程度不一样,造成你们朋友关系的深浅,这也就是为什么都说得找三观一致的朋友,就是沟通交流相处不需要刻意适合彼此的区间,在同一频道相处还是轻松的。
二是在生意中,前期会靠朋友的捧场支持,但是要想靠这种人脉的纯粹支持去经营和收益肯定是不太可能的,做好自己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才是真正需要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