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留意周边家庭的亲子关系,可能会经常遇到以下情景:
一个8岁的女孩怒气冲冲地对妈妈吼道:“班上其他同学都拿着最新款的iPhone,我才不要你的旧手机!”
一个10岁的男孩开学在即,暑假作业没有完成。他爸爸却说:“我去跟你的班主任商量一下,能不能开学后再补交作业?”
一个16岁的高中生,去到学校才发现书包里没有制作好的参赛作品,然而这一天是递交作品的截止日期。他打电话向正在开会的妈妈求助。妈妈担心儿子比赛失利,只好丢下工作赶回家中,帮儿子带上参赛作品去学校。
美国执业临床心理医生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在治疗过程中,经常见到与此类似的事情。达琳•斯威特兰是一名儿童心理学家,主要对有社交、学习和情感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在儿童和家庭治疗领域,她是一名极负盛名的治疗师和演讲家。罗恩•施托尔伯格则是美国亚莱恩国际大学副教授。
在20多年的从业经历当中,他们向无数的家庭提供有关儿童心理成长方面的咨询服务,也与众多教育家开展合作研究。
近年来,一个现象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一代的孩子几乎没有“等待”的概念,也因此被称为“即刻满足”的一代。
作业不会写?上百度使用拍照解题工具。
不会看地图?打开GPS(全球定位系统)就能指引导航路线。
家长不让看电视?打开网络视频就可以收看指定节目。
便捷快速的各种现代化工具,使得今天的孩子产生一种幻象:不必思考。
作为儿童心理学家和忧心忡忡的家长,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对上述现象提出了疑问:
是谁给了孩子们坐享其成的权利?
这一代孩子面临的诱惑有哪些?
家长要怎样培养出独立思考的孩子?
为此,他们与众多家庭开展合作、跟踪观察,也采访了很多老师、教练和雇主,收集挖掘这一代孩子存在的棘手问题,最终写成《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一书。
在《让孩子学会思考》当中,两位作者深刻剖析了这一代孩子特有的心理问题和成长现象;列举五种家长陷阱,阐述家长是如何在“无意中”立即满足孩子需求的;针对孩子出现的没有耐心、不爱思考、沉迷网络等问题,为家长提供详实可行的对策(包括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如何引导孩子、参考资料和辅助工具有哪些)。
《让孩子学会思考》曾经被《出版人周刊》评为“精选家长读物”,其中的真实育儿案例,让我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在此,与大家分享印象最深的三点内容。
01 五种家长陷阱:你是否深陷其中?
家长陷阱指的是父母抑制不住为孩子排忧解难的冲动,挺身而出解救他们的情况。在20多年的临床治疗中,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见到过很多家长,因为不忍心看着孩子遭遇困境,在浑然不觉间,纷纷落入“家长陷阱”。
为了帮助家长分辨自己是否落入家长陷阱,他们总结了最常见的5种家长陷阱。
1) 解救陷阱:家长不忍心看到孩子为 某件事而焦虑、纠结,急不可耐地为孩子解决问题。这是最常遇到的陷阱。
2) 火速陷阱:因为孩子不乐意“等待”,
家长不敢怠慢地迅速满足孩子的要求,竭力为孩子做好每一件事。
3) 压力陷阱: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理应成为人群中最优秀的那个人,费尽心机地安排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竞赛评优。
4) 给予陷阱:由于工作忙碌无暇陪伴孩子,出于补偿心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
5) 负罪陷阱:因为家长拒绝孩子的要求或是限制孩子的玩乐,孩子表现出低落情绪。家长因此被罪恶感俘获,不得已满足了孩子的要求。
02 “即刻满足”一代面临的3种诱惑
(1)智能手机
《让孩子学会思考》提到,一项覆盖美国全境的大规模研究显示,技术泛滥会削弱孩子的工作记忆能力。工作记忆指的是,在思考问题时,人们将信息保留在短时记忆中的能力。由于智能手机具有存储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数据的能力,很多东西都不再需要孩子们用脑去记。
(2)电子设备
平板电脑、网络游戏等电子产品正在四处占据我们生活的时间。在餐厅里、商场里、汽车上,你可以随处看见孩子们手捧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或是在学习,或是玩游戏,或是看动画片,借以打发休闲时间。当他们专注于电子设备时,要么对家长说的话充耳不闻,要么敷衍地回答家长的提问。
(3)毒品和酒精
孩子们通常不能正确认识毒品和酒精的危害。这时候,如果他们学不会“等待”,不知道“三思而后行”,就会克制不住内心的好奇,去尝试毒品和酒精带给他们的刺激感。
03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三个小妙招
认清家长面临的陷阱和孩子面对的诱惑,有助于我们采取正确而积极的具体改进措施。
(1)教孩子学会等待
斯坦福大学博士、心理医生沃尔特•米舍尔因进行延迟满足和儿童方面的研究而著名,他于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
在实验中,小朋友可以选择马上得到一颗棉花糖,或者选择等待15分钟,得到两颗棉花糖。经过长达20年的追踪,沃尔特•米舍尔发现,选择后者的小朋友长大后,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例如更好的SAT(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验)分数。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一代电子产品的诞生,孩子们已经不需要“等待”什么了。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搜索到一切问题的答案。
在《让孩子学会思考》中,罗恩医生分享了一个案例:“最近,一个17岁的高中生事先和我约好要来诊所治疗。她自己开车来,提前两分钟到了,并给我发信息说她到了。由于我没空回复,约定时间刚到,她就来敲门了。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我趁机和她谈了谈耐心等待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但这也说明她对此已是习以为常。”
作者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认为,家长要克制愧疚感,教给孩子“人是无法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道理。如果孩子一提出要求,家长就马不停蹄地去满足,孩子就丧失了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形成一种“只要我想,家长就给”的定式思维。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尝试做到:
1)当孩子提出某项要求(比如带他出去玩、想吃饼干),可以告诉他,自己正在忙,等忙完了再满足他的要求。
2)当孩子在玩具店看中某个玩具,不能马上就买给他。可以鼓励他通过完成某个目标而获得玩具。
3)孩子无所事事的时候,尽量不要用电子设备安抚他。让他学会自己找乐趣。
(2)鼓励孩子经常练习批判性思考
在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快速学会某种本领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给予孩子充分的锻炼机会,他就能迅速学会这门本事。简单地说,如果在孩子的成长发育阶段,家长能抓住这个“关键期”培养孩子的某种能力,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关键期”学习效果,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幼年时期是语言习得“关键期”,这时候如果孩子在双语或多语环境长大,大量接收丰富的语音信息,那么长大后,他应对多种语言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人。
那么,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制定决策能力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呢?
在《青春期大脑的发育:对执行功能和社会认知的影响》一文中,作者萨拉-杰恩•布莱克莫尔和苏帕那•乔杜里提出一项抢眼的研究成果——青春期是培养大脑执行功能的最佳时期。执行功能指的是利用推理思维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制定决策的能力。换言之,青春期是家长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进行批判性思考、判断决策能力的黄金时期。
如果我们落入“家长陷阱”,由于害怕孩子丧失竞争优势而挺身而出,为孩子扫清学习、社交、生活等一切障碍,那就浪费了孩子成长阶段中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关键期”。
我们要支持孩子勇敢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虽然一开始,孩子的答案可能会稍显幼稚。务必摁住自己的急迫,多给孩子练习思考的机会。青春期的孩子,多犯错、多实践,是在为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而做好准备。
当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时,我们要鼓励他、表扬他;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佳,我们要称赞他学习过程中付出的艰辛;
当孩子尝试新鲜事物受挫,我们要告诉他“失败乃成功之母”。
(3)教孩子爱上体育运动
《让孩子学会思考》中,接受采访的教练认为应变能力、勤学苦练和社交技能,不论对于大人还是孩子,都是成功者必备的潜质,而体育运动正是为孩子提供锻炼这些技能的绝佳方式。
作者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将青少年体育训练分为4个阶段,并给出具体建议:
①幼童体育阶段(5-7岁):激发孩子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不要对他的训练表现指指点点,而是称赞他的表现,为他感到骄傲。
②儿童体育阶段(8-12岁):引导孩子花费时间练习基本技能,让他认识到参加训练和技能提升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③初中体育阶段(13-15岁):这一时期的关注点在于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上进心。家长应当乐于花费大量时间陪伴孩子取得进步。
④高中体育阶段(16-18岁):确保孩子吃好、睡好,让他们能够学业和体育两不误。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过,儿童只有自己创造,才能获得真知。让孩子承受失败带来的痛苦,短时间内可能会让孩子情绪低落,但从长远来看,失败的经历能够培养他独立自强的人格,更有益于他今后走入社会的发展。
《让孩子学会思考》,帮助我们认识到,事无巨细地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并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让孩子成“龙”还是成“虫”,全在于你的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