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肇起苏州,避乱歙县,祥开婺源,卜居衡山,中兴长沙”四次大迁移,构建一部宗族史,四次迁移当中的主动避战乱求生和因提前迁移成功避开战乱,成就了黄金园朱氏的今天。
黄巢之乱&歙县开基
歙县开基始祖唐师古公因避黄巢之乱由蘇州迁往安微歙县。这是黄金园朱氏祖上第一次主动迁移避乱求生。值得一提的是,黄巢虽然残暴,却也为当时的封建社会拔掉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那就是藩镇制度,最后虽然被李克用、朱温平叛,但还是成为终结了唐王朝统治的导火索,中国大分裂时代五代十国开始。师古公迁居歙县后生四子,次子朱璁,为婺源朱氏开基始祖。
方腊起义&婺源开基
唐朝天祐元年(904年)师古公次子朱瓌被封为制置茶院使,戍守婺源,朱瓌一家便随之南徙居婺源,遂开婺源茶院朱氏一族。宋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在歙县起义,歙县战乱,义军逢官府之人斩杀之,如果婺源茶院朱氏这一族群仍在歙县居住活动,以当时皇亲国戚的身份,在方腊义军手下将凶多吉少。婺源朱氏开基始祖因早一个朝代巳迁移歙县,方腊起义带来的战祸对婺源朱氏影响甚微。
方腊起义
靖康之乱&卜居衡山 婺源茶院朱氏七世祖朱志,适逢宋金争战,因朝延征召,志公抗征不应(仁怀皇后应该起从中起了一定的作用)遂携子朱桂与其弟朱恕西迁湘南衡山,隐居不仕。迁居衡山不久,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发生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屈辱的"靖康之乱"金军掳走徽、钦二帝及大量皇室成员、贵族、官员等数千人,史称"靖康之耻",黄金园朱氏始祖的亲姑母宋钦宗仁怀皇后一同被掳,因不堪凌辱自尽,"靖康之变"直接导致北宋灭亡。这次迁居是黄金园朱氏祖上的第二次主动避战乱求生。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至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期间,婺源经历了与太平军的多次交战。太平军从休宁与婺源交界的扶车岭侵入婺源,并在三梧岭阻击打退太平军。随后,另一股太平军攻下德兴后,一鼓作气攻陷婺源县城。左宗棠派兵收复婺源,但太平军退往浙江开化后,再次从安徽宁国来,窜到婺源大畈、江湾等地,攻打驻扎江湾的副将王梦麟、程永年兵营,导致江湾和汪口一片火海。太平军最终攻陷婺源县城,但随后退往景德镇浮梁,婺源恢复。此后,太平军首领李世贤率领大部队从休宁出发,奔赴江西,过境婺源,再次攻陷县城,所到之处,官兵和民团全军覆灭,官府与太平军在婺源地区的多次交战致当地平民百姓死伤无数,婺源茶院朱氏七世祖因提前迁往湘南衡山,得以免受此次战乱之祸
太平天国
紫阳相会&始祖迁居潭州
黄金园朱氏始祖若水公(婺源茶院朱氏七世祖朱志生子朱桂,朱桂生子朱清、号若水,婺源茶院朱氏九世祖),居衡山一甲子有余,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与若水公共婺源茶院三世祖朱惟甫)任潭州(今长沙)知府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得知福国公后人卜居衡山,派子寻访,始祖若水公随之到潭州与朱熹相会。朱熹回京城任职后,朱清迁居潭州城驿步门。
元未农民起义
元末农民起义&朱氏鼎盛时期
始祖迁居潭州后,湖湘一带至民国初期战事甚少,元末明初朝代更迭时的动乱先人稍有所离,但根基一直稳固。明朝政权确立后得益于与"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打,结局一根绳,宁死不投降"的大明开基始祖同宗宗源的关系,这段时间为歙县朱氏、句容朱氏和婺源朱氏发展壮大到达鼎盛时期,(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始祖为句容朱氏,与婺源朱氏一样同为歙县朱氏开基鼻祖的分支)朱氏族人迅速向全国各地扩散,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许多族人进入台湾生活居住。
衡阳抗战纪念碑
抗日战争一一衡阳会战
一直到"七七事变"日寇侵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湖南作为第九战区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始祖之前隐居地衡阳经历了1938年日军大轰炸(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南岳,不久政治局迁入后遭日军飞机多轮轰炸,平民死伤无数)和1944年抗战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衡阳会战(战时指挥部设衡阳蒸湘陆家新屋)。
援军明日到达6.28全国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