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想着自己要梳理一下知识架构,给自己学到的东西做一个分门别类。
之前不知道,越梳理越多杂,越多杂越惊慌。一开始是发现,原来这个想学,那个也想学,到最后发现拎起来有十多个项目。那之前的我是不知道的,于是一旦想到要学什么,然后就马上买书,但是兴趣不过三五天。这几天梳理一下,兴趣真够广泛的,什么都想学,而且目前阶段是带着好奇心的,总觉得可以学成,学到以后就很厉害。
与此同时,产生的是,那么多都要学,那还学得好的啊,比如经济,管理,法律,医学,药学,心理,哲学等,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经历。因此,我需要做个排序。而这个排序的方法,就是意愿度,而当意愿度一致的时候,我就考虑到哪个想法是先在我的脑子里出现的。我就先学那个先出现想法的科目。于是一张表格出来了。
紧接着,第三个问题又来了,那怎么样才叫学好了,具体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因为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研究某一学科某一项分支的事宜,而且还是无底洞。那我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于是又开始分类,一个是纯粹兴趣类,一个是生活实用类,还有一个是修炼身心类的。3个类别出来之后,我每个都赋予了不同的时间。兴趣类,反正随时都可以,生活实用类的需要快速学习,修炼身心类的需要安静慢慢思考。同时,在衡量标准上面,一个是所花的时间,第二个是考试,比如生活实用类的(包括职场晋升类的),我只需要通过该项目即刻。对于身心修炼类的,那我以输出的文字为主要评判标准,没完成一个系列的学习之后,产出几篇高质量文章或者演讲稿。
好了,以上是我的顶层设计,为今后学习明确了具体的方向。接下来是我的具体做法了。
我一贯的做法是列明了计划之后,就严格按照设定的标准去之行,但是慢慢的,执行到最后发现执行率从90%-80%-70%-60%。直致出现红灯警告。因为我是按照理想,冰冷的设计在推进。当然,在学习的过程总有难易程度导致,这个是无法遇见的,事宜可以有40%的留有空间。但是对于要求过高的我来说20%未执行到位就很难受。那怎么办?修改计划,但是还是会发现那样的事情重演?怎么破,好像所有人都这样的啊。除非极度自律的人,但是毕竟少数,而且效果怎么样真的也不清楚。因为我想到了高中时候,一味上课认真听讲的不一定就是成绩最好的。还是要讲究方法。
于是,我开始我的成长操练间概念。我会设置不同的场景去做任务,虽然实际上没有改变什么,但是我的内心把它看做是一个场景任务在执行。比如,跑步,我设定的场景是健身房和操场,已进入这个场景就全身心投入,设定好APP,不看手机;比如演讲,我进入俱乐部,设定好自己的身份,而后静音手机,仔细进行;比如学习,我设定好课桌环境,进入场景,好好学习。如此以来,我发现我有好多个操练间,每个房间里面都有一个全身心投入的我,我在里面修炼,而目的是为了更好得实现自己的理想。
进过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操练间的缘故,我的一些学习什么逐渐被周围人认可,甚至被领导认可,导致把我工作调整到他们认为我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因为我健身跑步,我不断学习。但是那个位置并不是我最终想要的。那么,我设置了这么多操练间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反过来,生活才是真正的操练间,你不知道下一刻发生什么,你不知道你今天所做的在你的眼里和在社会的眼里,其实根本就具有不一样的意义。你以为你掌控了自己的世界,操练了一身本领,但是现实总会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或者惊吓。
面对如此?唯有掌控能掌控的,顺应不能掌控的,主动操练自己想要的,积极应对生活给我们的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