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读后感

  最近读了《认知天性》此书,作者是3名美国专家联合著作。

我一直有这样疑问。是乎看了很多书,也听了很多书,包括社交网络上的各种碎片化知识和信息。但脑子是乎没记住,当在真正生活场景中要应用这些知识就没这个能力。属于无效学习,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此书。在所有人都推崇终身学习的时代,对知识的焦虑反而成了时代病。

  此书介绍了三个方法:1. 训练知识检索能力。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和多样化情景练习可以提高检索能力。所谓“间隔练习”就是将知识化整为零,“分散式学习”,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成数次学习,并拉开每次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间隔效应”特别适用于全新内容的学习和记忆。其次,是进行穿插内容练习,不能是完成一个科目的全部练习,再跳到下一个科目,你需要在每个科目的练习完成前就跳到下一个科目。至于多样化练习呢,就是进行不同种类的练习,就像在不同的距离把沙包扔进篮子一样,能够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能把在一种情境下学的技能成功的应用在其它类似的情景中,进而进一步的理解。

  2. 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简单说就是培养大脑有更好的思维能力,扩展心智模型。通过大量阅读,从不同人的生活经历学习,大脑需要各种各样心智模型拼出一副世界如何运作的图画,你接触的资源越多,思维就越清晰。提问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这2个是学习的技巧,真正达到高效学习,执行力更重要。我们经常说“刻意练习”,就是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平均要在专业上投入一万个小时或十年的练习时间。“刻意练习”是将事实性的知识“练习,练习,再练习”,使之成为一个自己的习惯。

  今天的学习已经不再是枯燥、乏味、艰苦的事情,放下这种“学海无涯苦做舟”的执念吧。我相信,虽然并没有无捷径,但学习是有方法,学习是有乐趣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会劳逸结合、遵从大脑的原理学习,拿出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相信你一定会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