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弃
这是一本让人带泪看完的书。
这个周六,晚上11点30分看完这本书,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为苏菲和爱德华,也为丽芙和大卫,以及丽芙和保罗。
苏菲和爱德华深深相爱,两人准备天荒地老。一战爆发,爱德华参军成为战俘被送往集中营。为了能和爱德华在一起,苏菲决定自己也进集中营。于是,苏菲做了一个决定,大胆而疯狂,她和占领她家的红公鸡咖啡馆的德国指挥官做了交易,她献出自己,他送她到集中营。去往集中营的路上,缺衣少穿,饥寒交迫,衣衫褴褛,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这样的情形作者没有过多的描写和诉说,只是让读者凭借想象去猜想。
更为残酷的是,苏菲还要忍受自己的信心被一点点摧毁,开始变得麻木,开始接收命运,开始不抱希望,成为了一个行尸走肉的人。在前往集中营的路上,苏菲和同村的莉莉安有过一次逃走的机会。莉莉安看到守卫睡着了,卡车停下来了,路上有积雪,她俩可以朝着没有积雪的相反方向逃走,这样就不会在前往集中营的路面上留下脚印。苏菲坚信德国指挥官会把她送到阿肯登集中营,因为爱德华就在那里。但莉莉安对苏菲说,卡车现在走的方向不是朝阿肯登的方向,阿肯登在南面,卡车是朝东面行驶。之后,莉莉安看到苏菲没有打算逃走的意思,莉莉安也放弃了逃跑。过了一会儿,卡车发动了,莉莉安趁守卫不备,拔出守卫的枪,开枪自杀了。莉莉安的死对苏菲的打击很大,之后苏菲一直活在恐惧之中。而这恐惧还不是最大的恐惧,希望的破灭才是致命的。只要能到阿肯登,她可以忍受所有的饥饿,贫困,三片黑面包,一杯水。可是,当她发现卡车并不是朝阿肯登方向行驶而是朝东面行驶(阿肯登在南面),那是莫抵斯集中营,就在那一刻,苏菲的信仰倒塌了,希望破灭了,自我不见了。
原来,在所有的破灭中,对希望的破灭是最可怕的,它可以从精神上击垮一个人,它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而希望,恰恰是一个人为之努力奋斗的最根本的动力。
经过层层波折,千辛万苦,苏菲终于见到了同样衣衫褴褛的爱德华(补充一点,在卡车上,一位战俘告诉苏菲,他之前也被关在阿肯登集中营,但是集中营里爆发大规模的流感,除了他,无人幸免。战俘可能不知道,就是他的这句话,让苏菲感到伤痛和绝望,让苏菲的世界一点点的倒塌,而莉莉安的自杀更让苏菲的世界彻底崩溃)。
时隔90年后,丽芙和大卫同样爱得死去活来。丽芙守着大卫生前亲自打造的玻璃房子不肯放弃,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从来没有想过要出售大卫的房子,她在贫困中坚守着这个房子,如同她和大卫的爱情。直到一幅画的出现,《留下的孩子》是大卫在一个冬日的午后,从一位女士手中买来送给丽芙的礼物。战争结束了,从战争中被抢夺,被掠夺,被侵占的艺术品要无偿归还给这些艺术品的后代,而《留下的孩子》正是为爱德华▪勒弗菲持有,应该交还给爱德华的后代。
于是,漫长的官司开始了。丽芙可以提供购买的收据,但她无法提供它不是被德国人侵占的证据。没有证据,就意味着它是被侵占的,它有权回到爱德华的后代手中。可是丽芙不放手,对于丽芙而言,它不仅仅是一幅画,它是她和大卫爱情的见证,何况这幅画还是合法购得。此时,恰恰是犹太人对战争记忆深刻的时候,犹太人情绪高涨,所有和战争有关的一切都让犹太人无法忍受,当然就包括这幅画。丽芙,陷入了孤独之中,周围的所有人都无法理解她,为什么她就不愿意归还曾被纳粹占领过的艺术品(其实看到这里,我也不能理解,这个时候的丽芙经济困顿,贫困交加,更重要的是,她还要面对高额的律师费,我也认为她可以把那幅画交出去,至少可以得到补偿,让自己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丽芙陷入孤军作战,贫困中的丽芙不得不把房子抵押,因为高额的律师费已经让她再也拿不出多余的一分钱。在
在孤独中坚守,在贫困中独自面对,在万人唾骂中依然坚持微弱的希望,那就是她要维护苏菲的完整,她把对自己有力的证据——苏菲和德军指挥官在厨房跳舞的日记放到蜡烛中烧了。她要维护苏菲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