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还参加了一次拆书学院的一次线上拆书活动,输出此篇作为总结。
《这样读书就够了》主要是介绍了拆书帮的成人教育理念,学为己用,读书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书为中心,因此读一本书阅读了几个章节不重要,而你学到了什么理念能 指导你日后的行动,使你的行动从此有所改变,这个最重要,这里提了成人教育学的五大公理:自我导向,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内在驱动。
这里我想详细说一下自我导向和内在驱动
自我导向:随着个体的成熟,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从依赖型的人格转为自我导向型的人格。成人变得具有自我导向性,意味着成人学习者能够参与诊断自身的学习需求,规划、实施和评估自身的学习经验,所以有效的成人学习应该更多强调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应该是强调互动和参与的研讨会,而非强调老师精彩讲授,学生认真接受的培训;应该强调一种学习氛围,使成年人学习者得到认可、尊重和支持。进而言之,应该存在一种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索的精神。
对于我自己来讲,作为一个技术开发者来讲,知道自己的技术短板在哪,需要学习和巩固的知识是哪一块,这是 一个自我诊断自身学习需求的过程,然而这个自我导向可以运用到各个岗位的人的身上,前提是你需要清楚你所在的工作岗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将他们细分,可能对于搞技术的人来讲,这种划分会更直接,某些知识不牢固,学的不透彻,找时间系统补充一下就可以,对于策划、销售等职位的人来讲可能不那么直接,身在其中的人大概也不能说明白我的能力欠缺的到底是哪一部分,根据相关研究的结果,书中将与工作相关的核心能力分为四类,每一类有5项,总共20项,这些能力适用于所有职位,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内在驱动:成人更多的是受到内在因素(希望解决问题、增加能力和自我实现)而非外在因素(如考试、考核、证书)的驱动而学习。
基于这些特点,提出了一个有效的读书方法——便签读书法
需要的工具:3本不同颜色的便签纸
3本不同颜色的便签,分别用来做3类笔记(I、A1、A2)
第一类拆解(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第二类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第三类拆解(A2):以后我怎么用
下面以一次线上拆书课程为例,说一下具体怎么运用(本次拆书的老师是小丫老师,拆的书是《学习之道》,主体是《构建记忆组块,增进专业知识》),我参加后感觉很有帮助,所以来分享一下。
首先根据上面的便签读书法,一本书不必从第一章开始,然后第二章、第三章这样循序渐进的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往下推进,这就是以往我们学生时代的读书方法,以书本为中心,成人学习是以人为中心,你读这本书是想学到什么,可以从目录看一下每个章节的内容,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部分,就可以直接跳到那个章节,对于某一个片段对你最有启发,那么就可以运用标签读书法进行拆解标注。
本次拆书 是对三个片段进行了拆解:
片段1
这一段给出了组块的定义: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老师给出了拼接英语单词游戏的例子,绝大多数人会认为小写的会比大写的更容易一些,有很多人会先将大写转变为小写在进行填写,因为大脑在记忆单词的时候 都是用小写字母来背的,所以大脑的组块信息中单词的字母是小写的,所以小写的会更快的予以反应。
我自己的理解的组块就是经过反复练习,在大脑中形成深刻印象的信息单元,正如上面原文片段中举的例子,穿衣服的动作,对于成年人这个动作是很熟练的动作了,因为每天都在做,根本不需要思考怎么穿衣服,但是对于两三岁的宝宝来讲,他得先学会自己穿,大人会教他说先伸胳膊穿袖子,然后系扣子,学会这一系列的分解动作以后,才能进一步熟练这些动作,才能达到不思考就能快速的把衣服穿上的这个动作组块。
所谓的组块就是 在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信息记忆,组建组块的好处是:
1、 把要处理的信息构成组块,可以使大脑更高效地运转。就像我们成了老司机,就不会每次开车都消耗大量的脑力去想每一步应该怎么做。
其实熟练之后开车的动作,在大脑运作控制过程中都是经历了一样多的步骤,只是熟练了以后我们感觉轻松了很多,所以大脑更高效的运转了。
2、 只要把一个想法或概念构成组块,就不必纠缠于所有微观的基础信息了,很多知识的理解就会变的简单。
了解了组块的定义,以及构建组块的好处,我们就可以看看如何构建组块了。在那之前,邀请每位看文章的小伙伴想一个自己要提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接下来我们一步步看看如何构建这个知识/技能组块。
举个例子:我最近在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python,来看看如何构建组块呢?
1 集中精力
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旧知了,人人都知道,只是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建立组块并不是简单的把事情做到做完,而是形成新的神经回路,需要反复专注的练习。做到的前提是察觉到,察觉到自己到底有没有在专注的状态。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判断标准,如果你在专注做事,这件事儿一定是结果愉悦而非过程愉悦的。比如和朋友去KTV喊麦,唱自己爱唱能唱的,过程很愉悦,结果很累,也没有太大的收获;如果是去KTV练歌参加歌唱比赛,那就不一样了,过程中不断重复同一首歌不断纠错,很累,但是结果很愉悦,因为确实有一定的进步呢,说不定能拿歌唱比赛的冠军。
A(激活经验+催化应用)
这里,我们做的A的练习是,判断平时我们练习上面提到的技能时,是否专注?那么在今后练习过程中,达到怎样的状态才是专注的?
技能:python 编程语言学习
专注程度:不专注,学习的时候会查资料,然后就看着很多吸引人的文章就跑了;手机微信来消息时候会看一眼
专注的标准:只查找跟想解决问题相关的文章,不看手机
2 理解链接
理解基本概念,找到联系,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
构成组块涉及到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换句话说即使对于同一知识/技能,每个人脑中的组块也是不同的。
举一个我感触最深的例子,作为一名web开发人员,在打开一个网站的时候,网站设计师会关注这个网站设计的漂亮不漂亮,采用了哪些流行元素,前端工程师会关注页面的兼容排版、js特效及其实现的具体代码框架,而后台开发工程师会更关注的是功能是否好使,稳定与否,访问速度如何等等。
A(激活经验+催化应用)
据此我们就可以来看看怎么理解我们要提高的技能,它如果是一个组块,会包含哪些基本概念,同时这个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
下面我的组块的分解完全是参考我现在学习的教程来写的,也可以自己进行拆解。
技能:python 编程语言学习
组块分解:python的基础语法 面向对象的高级编程
3 适用边界
你所看到的将不仅是如何进行组块,还有何时何地使用它们。
如果有了知识/技能,但是不知道怎么用,那么其实你的组块其实并没有真正形成。作为拆书家代拆的时候,经常会有小伙伴提出,这个片段太简单,这里面的方法我都用过了,没有用……我会说,我们读一本书是为了花时间证明作者是个SB,他的知识体系,逻辑思维是有多么不健全不严谨吗?如果这个方法真的对我们来说没有用,那么我们也可以想一下它在什么情况下是有用的,谁知道将来我们会不会遇到那种情况呢?同样的,如果我们觉得找到适用边界很难,也可以打开思路,反过来思考,这种方法在什么情况下不好用?
A(激活经验+催化应用)
如果我们已经习得了技能,那么我们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技能呢?在什么情况下这种技能不太适合呢?
技能:python 编程语言学习
什么时候可以用:web 开发 爬虫抓取数据 大数据的数据分析等等
以上,构成组块的三步骤:
1、集中精力: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2、理解链接:理解基本概念,找到联系,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
3、适用边界:你所看到的将不仅是如何进行组块,还有何时何地使用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