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题目是“混个p”,删掉。改成“混个毛”,删掉。再来“混个球”,还是改掉了。
总想着也许还有一些人会看到这一篇文章。任何时候,提笔写字的时候,一定是有读者意识的,一定是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
这种表达欲、展示欲、以及对被理解的渴望,应该也是一开始兴高采烈地发布朋友圈的初衷。
一
曾经,朋友圈是我——同时也不止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地盘儿。我把它视作一个操作更简便的博客,记录与留念,展示与分享;也是一种伪装,屏蔽掉那些生活里的苟且,在朋友圈里生活得高级而又快乐。
朋友圈里的我是不是真的我?从某种意义上不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那里面的我,更像是我,它代表了我渴望过上的生活,它是我自己确立并打造的人设。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热衷于互相“窥探”,用点赞和留言的方式,给彼此的人设以鼓励,鼓励ta更爱美,鼓励ta好好打拼,鼓励ta无忧无虑地生活。读留言写留言,变成一种盛大的狂欢,可以从中看出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总有那么几个逗比,拿出段子手的浑身解数,在出其不意脑洞清奇的赛道上狂奔,读得大伙儿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有那么一个阶段,我似乎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生活就是为朋友圈制造原料,互相安抚与取乐,让时间在这样有趣又有序的空间里,以一种精致的面貌,从容不迫地流过。
所以,那些做微商的、求赞的,都不能让我生气。毕竟,我们都在这里敞开自己的一部分生活,那些乱入,反而使我更加珍惜读正经图文的感觉,也在每一次发布内容时有一种沾沾自喜的优越感。
二
开始嗅到一丝异样,是有人善意提醒:你的朋友圈有“卖弄”的嫌疑。我诚惶诚恐,发现自己真的会把自己工作时的做法、想法贴出来。我没有觉得委屈,而是瞬间清醒。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元解读应该是朋友圈的正常属性。那一刻,我心里仿佛被戳了一个小洞洞:朋友圈里的人,并不真的都是你的朋友。
紧接着,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偶然间我发现自己被一个还算交好的“朋友”屏蔽了。我为此郁闷了好些天。ta该是有多讨厌我,才会如此费力地更改设置。但更让我痛苦的是,ta在跟我交往时语笑晏晏,一度让我怀疑自己的记性。
随后,又有朋友的朋友圈留言被好事者截屏,并广为转发。有德高望重者发表看法说:尽量不发跟自己的生活有关的东西,多转发一些无关痛痒的文章。也不要留言,挨着个儿点个赞就行。这样最安全。
什么时候,混朋友圈,要以追求安全为第一要义了?
我很少刷朋友圈了。
也很少发。最多为自己的古诗文赏读做一下推广。
但是今天,我却下定了决心,在“发现”栏里把“朋友圈”关闭了。换句话说,我把微信朋友圈的功能关闭了。也就是说,我不再去看、也不再会发朋友圈了。
三
下午的时候,我在做ppt,想要一个资料。脑子里突然想到,某位老师的朋友圈发过。我当下找到ta的名字,点进去。
我看到的是两条今天发的信息,然后一条横线,有一句话: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我有点不敢相信。印象里ta是个非常单纯而普通的人。
我不大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奇怪的设置。如果不愿意分享,大可不发,或者就设置为“仅自己可见”,这样也能妥善地保存资料。觉得某条消息不妥当,可以撤销。在信息这么芜杂的当下,谁会去翻看你之前的朋友圈?
我回忆了一下自己的经历,什么时候我会去翻朋友的朋友圈呢?
一种就是像我今天这样,需要你。
一种就是突然聊到某个有趣的话题,被告知:我那天发了朋友圈的,你怎么错过啦?赶紧点进去,因为不愿意错过这郑重其事地分享。
一种就是觉得你最近状态不大好,在猜测中,想通过朋友圈状态来求证,然后,好好安抚你。
其他时候,我们应付新消息还应付不来,谁还会care你说了什么!
正好一个经常聊的群有动静,我手贱点开了他们每个人的朋友圈。
五个人,统统都是“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四
我知道是我的问题,我必须要重新审视朋友圈了。
他们的这种选择究竟出于怎样的一种考量?
我努力理解他们的做法。
朋友圈的成分太复杂。这一点我可以想象。刚开始的时候,微信关系链是极强的关系链条,家人、基本上是最好的朋友。随着扫一扫这个动作的普及,朋友圈里的人物早就超出了“朋友”二字。领导、下属、客户、竞争对手……各自需要拿出一套话语体系来应对。
朋友圈变成了交际圈,而且是最复杂的交际圈。需要小心应对的领导,闲得蛋疼的吃瓜群众,不怀好意的对手……都以“朋友”的姿态混居在这个公共空间。于是,发圈看圈就有了越来越多的潜规则。发什么,点评什么,赞什么,都需要反复权衡。谁给谁点了赞,谁跟谁的互动格外频繁,这里面满满都是学问。
朋友圈里不再有朋友。朋友圈变成了最难混的交际场。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日可见既满足了一时的嘴瘾,也可正常进行互动,还保护了不能周到考虑的部分。
五
我在尽力地理解这个按钮。
但是,它伤害了我,不言自明。
最后的决定:关闭朋友圈。收缩交际群。珍惜真正愿意跟自己做朋友的每一个。
这样见不到真心的朋友圈,离开它,我一点也不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