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亲相隐"的真情不能隐

        "  亲亲相隐"的真情不能隐

        今天读到《论语》中的“子为父隐”一章让我颇有想法,原文如下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大概意思是:叶公告诉孔子说:“我那里有个坦白直率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孔子道:“我们那里坦白直率的人和你们的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率就在这里面。”

    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读到这里,这我不由地想到了2015年全国一卷作文题

    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警察前来后对父亲进行批评教育,此事引起社会争议。

    这两个故事从本质上没有区别,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之前,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之后。跨越了千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已悄无声息地告诉了我们答案。这是一个有关人情人性本质的问题。从人情上来讲,如果是父子,父女之类的亲人或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当面对这样的问题时,真正的亲情和友情是会让我不顾一切地亲亲相隐,甚至可以替他受过。这是因为我深爱着他们,即便我知道,这样做是违法的。叶公口中那个揭发父亲的人,我是怀疑的,他这样做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我认为他和父亲的关系有很大的问题,父子之情已经荡然无从。假设他有很强的法律意识,但是,在亲情和法律面前,他有很多种更好的选择,但是,他却选择了最铁面无私,最没人情味的一种。同样,那个举报自己父亲的女儿,我们不能说她错,但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很反感她的这种做法。我也相信,大多数人不会那样做。她这一举报,让她的父亲“名扬四海”,还上了高考试卷。其实,高考卷为什么选这样一个作文材料,我曾经疑惑,但是想想,目的显而易见,因为立场不同。但是,我为这样的倡导感到担十分的担忧。

    我们可以对类似这样的故事中有过错的亲人或朋友的罪行进行轻重分类假设,大到杀人越货,小到违反规章制度。无论哪种,我们首先选择的肯定是出于爱护的且能够通过补救与赎罪减轻伤害的办法,即便是将他带去自首,也是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时做出的选择。目的便是为了让他接受教育,改过自新。这是作为人的最本真的出发点。记得在读《苏东坡传》时,有一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东坡早年和张惇一起外出游玩,章惇不顾自己生命危险在峭壁上题字,苏东坡说:“子厚异日得士,必能杀人”。因为连自己性命都不惜的人,怎能奢求他去爱惜别人的生命。日后,苏东坡的预言果然得到了印证。而且,他的这位昔日好友成了苏东坡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政敌。

    同样,作为人,骨肉,血缘之情是我们身上最为柔软的情感。如果我们的社会人人“铁面无私”,冷若冰霜,连最起码的亲情都遭受怀疑,那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多么可怕。没有了这最本真的情感,其他的一切都将是空谈。历史上古今中外的例子不胜枚举。告密者,汉奸,卖国贼,文革一个个冷酷的面孔都在其中。

    我相信,孔子的“亲亲相隐”肯定不是要教我们自私自利,袒护犯罪者,蔑视法律。他是要唤醒作为人的最本真,最纯良的真情。这种情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所以,“亲亲相隐”的真情不能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孤寂轻名利,逍遥淡红尘。 踏岳观沧海,登峰看苍云。 一世参道法,此生付妙文。 不落生死执,但求谛义真。 埋下仙佛种...
  • 每个夏日,有木有特别喜欢冰淇淋; 儿时的我们吃一口老北京冰棍都很开心, 如今,你能尝到又美味又有营养的果味冰淇淋;...
    懿木智库阅读 1,534评论 0 0
  • 【听儿歌、学英语,轻轻松松陪孩子学英语】 歌词 The wheels on the bus go round an...
    小萨爸爸阅读 1,215评论 0 1
  • 开始一件事的最好办法是停止谈话,开始做。 今天自己一人在酒店,把下周的两场活动又做了下跟进,听了两场分享,感觉自己...
    婉珊1219阅读 65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