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业观,毛泽东思想对就业问题的解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深度。首先把就业看成是社会制度与政治伦理的体现,毛泽东把就业问题视为阶级剥削的集中体现,指出旧中国的失业是殖民经济,封建土地制度和官僚资本垄断共同造成的恶果。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消灭“不劳而获”与“劳而不获”的对立,并在1954年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其次是“统筹兼顾”的就业方针,遵循“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就业原则,国家统一调配劳动,实现全员就业的社会主义建设基础。再就是用制度体系保障就业,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現农民全员就业,按劳分配生产成果;运用教育与劳动结合,倡导“半工半读”模式,培养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劳动者,今天的我,也属于这类人;政府主导就业,建立劳动力统一调配机制,将就业纳入国民经济计划。1957年他进一步指出:“进学校,到农村,到工厂,到边疆”,进行了系统性的就业安排。
毛泽东思想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全民就业,其“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事做”的理念,为新时代就业政策提供了思想基础,新时代“就业优先战略”和“鼓励创业”的政策,既传承了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意识,又发展了市场化就业机制。
这里我先介绍新时代就业中的两个名词,其一是高质量发展概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体现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从过去的追求规模和速度上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其二是高质量充分就业,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我国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的战略目标,其内涵从宏观经济学原理看,一方面是就业机会多,在保持合理摩擦性失业率的前提下,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确保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另一方面是结构优化匹配,通过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就业岗位与劳动者技能的高效适配,缓解结构性矛盾。最后是政策协同联动,强调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建立重大政策就业影响评估机制。从微观层面看,一方面劳动者通过就业,获得合理的报酬和稳定的工作环境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实现有尊严的劳动。另一方面提供清晰的职业晋升途径和技能提升机会,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再就是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保障职业可靠,职业安全。高质量就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方向,充分就业是我们当下的基本目标,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就业量的合理增长,是我们新时代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就业的论述,深刻阐明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的战略地位,核心要义有三方面。
第一,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价值,一方面就业是民生的保障,就业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另一方面是经济引擎,通过扩大内需,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社会进步良性循环。
第二,实践路经与政策导向,一方面是就业优先战略,将就业纳入宏观政策,强化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另一方面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就业促进机制,重点解决结构性矛盾,尤其在数字化转型,人口老龄化影响方面多作努力。再就是特别关顾重点群体的就业,突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支持,运用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新时代就业工作,坚持党对就业工作的绝对领导,发展促进就业,公平就业环境等十项原则,需长期坚持并创新发展。这些论述为新时代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催化,孕育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直到今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一直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就业问题置于民生工作之首,因此就业优先战略,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又是世界就业格局打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